合川因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流而得名,在这座因水而兴的江城地下,一张看不见的智慧水网正悄然改变着城乡居民的用水方式。近年来,合川区深入贯彻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以数据驱动水资源管理、以科技保障水安全、以创新提升水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新路径,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智慧化管理,让城乡供水服务更加高效、更有保障。

智慧赋能:“云—边—端”协同构筑数字水网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合川区将智慧实践不断融入工作日常,重庆江城水务有限公司也迎来了更加得力的“工作搭子”——智慧水务平台,它以科技之力,为城乡供水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智慧水务平台构建起“云—边—端”协同架构,实现“数据集中管控”“业务集中管理”“物联网数据统一采集”“智能分析统一计算”和“可视化交互统一管理”。该系统实时监测着全区水源、水厂、管网、用户数据,让跨层级、跨区域业务协同与数据互通,为城乡供水“产—供—销”全链条管理提供统一支撑。工作人员只需移动手中鼠标,即可线上查看指定区域供水情况,调度平台与多座水厂的高效联动。


在智慧水务平台应用一线,工作人员对该系统的评价极高,重庆江城水务有限公司职工李先生表示,过去发现管网压力异常,要依靠人力去排查,现在系统自动预警、精准定位,公司按照既定流程即可高效处置。此外,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能对公司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储存、计算、分析,通过人的“智慧”参与,系统挖掘数据价值,根据不同的主题、指标和展现方式提供企业决策者需要的信息。
在用户端方面,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体系,办事流程清晰直观,让群众、企业办事“找得到、看得懂、好办事”,依托网上营业厅与业扩报装系统,实现用水业务办理从“线下跑”到“指尖办”。
以“水”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以前水压不稳,一到用水高峰,热水器都打不着。现在好了,水龙头一开,水‘哗哗’地来,又清亮,跟城里用的一样放心!”近日,双槐镇石碑村李阿姨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一变化,是合川区全力攻坚供水保障,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合川区按照“库连江、小改大、私改公、户户通、管到底”的总体发展思路,利用“三江”的天然优势,将水库作为水源的水厂由29处减少至4处。小改大,将全区原有65处水厂合并为14处,划分4个供水组团统一运营管理。私改公,对18个镇街的42处私营和镇街产权水厂进行整合,由专业化国企统一管理。户户通,在修建规模化水厂和区域一体化集中供水工程的基础上,按照能延尽延的原则,向有安装自来水意愿的村社全力延伸,农村饮水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管到底,扎实推进农村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由水厂管理单位直接管理到户,取消总表管理模式。
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10个行政村通自来水,农村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比例提高至90.8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62%,农村供水正在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随着一条条输水管道在田野乡间延伸,一股股清泉流进农家院落,合川区正以水为笔,绘就一幅城乡融合、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水质优先:全流程监测守护用水安全
水质安全是供水系统的生命线。合川区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全域智慧水质监管体系,实现了从水源地到用户水龙头的全过程水质监控与智慧化管理。
在太和镇水厂,一台新安装的11项参数水质监测仪正在实时监测水质状况。这些监测站与智慧水务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了水源风险的早期预警、快速响应。“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人工巡检和实验室检测,现在通过这套智能系统,就能实时掌握水源水质变化趋势。”重庆江城水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报警,并自动启动应急预案,为水厂工艺调整赢得宝贵时间。
依托智慧水务平台,合川区各水厂生产工艺也装上了“智慧大脑”。系统根据实时水质数据,自动调节加药量,不仅保证了出水水质,药耗降低达到10%-15%。在供水管网管理方面,正同步建设供水管网GIS系统与漏损管控系统,结合管网改造工程,在关键节点部署了176套电磁流量计和压力监测仪,形成了“分区计量+动态调度”的精准管控模式,不仅保障了城乡供水压力均衡与水质安全,企业利用数字化转型也实现了降本增效。
未来,合川区将不断拓展、优化智慧水务平台功能,以创新工作举措驱动水务事业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发展。深化平台应用,让数据流赋能管理决策,润泽城市肌理,让每一滴水资源都被智慧地调度、节约地使用、安全地送达,使整座城市因智慧水务而更加灵动多彩,生生不息。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吴显峰
审 核:蒲娅娜
校 对:曹国会
责 编:罗孝琴 徐丽华
记 者:谌永恒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