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赛跑,合川 ICU 医生熊成海有本“秘籍”!

2025-09-09 16:00   来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

黑色标注病例特征、蓝色记录注意事项、红色圈出抢救要点,三色笔迹在纸页上清晰区分;工整的字迹密密麻麻铺满版面,从患者基础信息到诊疗关键节点,每一处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在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ICU)的办公室里,这本略显厚重的笔记本,属于已在此坚守4年的共产党员、主治医生——熊成海。它不仅是熊成海从医多年的临床心得集锦,更藏着一位重症医者“以笔为刃、以学为盾”的成长密码,字里行间,满是对医疗事业的热忱奉献,对患者生命的敬畏负责,对医术精进的执着探索。

LOVbuiCbH6Zu
▲熊成海正在查看患者病例


一本笔记的诞生:始于“怕耽误生命”的紧迫感

2022年2月,34岁的熊成海踏入区人民医院ICU。“刚到ICU时,心里既期待又忐忑。看见监护仪上各项指标、需要同步兼顾呼吸与循环的多器官支持、疾病的治疗,还有不少只在文献里见过的生命支持设备,让我总怕自己‘反应慢半拍’。”熊成海回忆道。

这份忐忑,在他入职第三天被彻底放大。当时科室收治了一位车祸多发伤术后患者,患者血压骤降、血氧持续走低,组长一边指挥抢救,一边转头问他:“该用哪种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怎么调整?”

“那一刻我脑子一片空白,连插话的底气都没有。”抢救结束后,熊成海在护士站坐了很久,看着监护仪上逐渐平稳的曲线,一个念头在他心底愈发清晰:“重症医学拼的是速度和精准,差一点可能就是生死之别。ICU里的每一秒都在和‘死神’抢时间,我不能用‘适应期’来原谅自己的‘不专业’。”

正是这份“怕耽误患者救治”的紧迫感,让熊成海重拾记笔记的习惯——但这一次,笔记不再是简单的内容抄录。“我会把每次抢救的细节、疑难病例的分析,甚至自己'卡壳'的瞬间都一一记下。”从此,这本笔记本成了熊成海的“ICU工具书”,陪伴他走过每一个与“死神”博弈的日夜。

zCC9IuYIUZLq
▲熊成海正在ICU工作


一页纸的力量:在生死关头抢出希望

2022年8月,是熊成海独立收治患者的第一个月。一场罕见的连晴高温突袭,让ICU的热射病患者数量骤增——他当月收治的27名患者中,有7人是热射病。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只是重一点儿的中暑,其实它是高温环境下最危险的急症。”熊成海说,“2015年1月《解放军医学杂志》就阐述过该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2021年11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是明确了热射病院内治疗的‘十早’步骤,今年4月更新为《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这些关键信息,都被他整理在了笔记本里。

当热射病患者集中入院时,笔记本的价值瞬间凸显。熊成海第一时间按笔记本中记载的标准流程为患者实施抢救,每一步骤都有条不紊,为患者抢出宝贵的救治时间。

vZw8tC5f2Am1
▲熊成海的笔记

这样的“理论指导实践”在熊成海的工作中并非个例。曾有一名严重脓毒症病人,血压持续波动无法稳定,笔记本的治疗方案立即浮现熊成海的脑海:第一时间启动集束化治疗,予以快速液体复苏,1小时内经验性给予广谱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实时监测平均动脉压……经过6小时集束化治疗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尿量、中心静脉压等关键指标均达标,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仅如此,这本笔记还成了科室年轻医生的“学习范本”。熊成海说:“有时候,光讲理论太抽象,这些实操要点记下来,遇到问题时翻一翻,心里就有底了。”


一笔一画的初心:在总结中守护生命

久而久之,这本笔记本成了他专属的“经验库”——翻到某一页,能看到他对某次用药剂量调整的反思;再翻几页,是对特殊病例诊疗方案的优化。“ICU的工作没‘标准答案’,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不一样,但总结的经验能帮我们少走弯路。”

合上笔记本时,熊成海抬头望向ICU的病房,眼神里满是坚定,这本没有华丽辞藻的册子,是一名医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用一笔一画书写着救死扶伤的初心:以主动学习筑牢能力之基,用精心总结打磨专业之刃,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笔耕不辍。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吴显峰

审 核:蒲娅娜

校 对:蔡沁宏

责 编:曹国会 徐丽华 

记 者:李文静

编辑:徐丽华

更多合川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