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篇由农民工大爷写的作文——《我的母亲》迅速走红网络,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网友。实践证明只有接地气的作品,才能走进群众心坎、深得群众喜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让文字更贴近生活、更打动人心,仍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回信,对电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新征程上,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这昭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创作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宗旨,让创作素材来源于人民、作品回馈于人民,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沃土,真实记录新时代伟大的变革实践,生动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做到作品“接地气”,才能赢得人民认可。
▲图片由AI工具生成
“接地气”,首先要会说话。好的作品,一定是群众听得懂、愿意读、看得进的。老舍写《茶馆》,扎根市井三年,才让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反观当下,一些文章堆砌术语、滥用热词,看似高深时髦,实则与群众隔着一道“语言墙”。真正的写作高手,不是靠华丽辞藻堆砌,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感情。
“接地气”,关键要写“人事”。作品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范长江写《中国的西北角》,靠的是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穆青笔下的焦裕禄形象,源于与兰考百姓同吃同住的扎实采访。而如今,一些报道和调研数据翔实,却少了泥土味、草根气,自然难以引起共鸣。重庆的《今日关注》《天天630》等栏目之所以受欢迎,就在于它善于从下水道堵塞、菜市场价格、外墙瓷砖脱落、小区停车难、群众出行难等小事切入大民生,实现“聚焦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助力执政”的目的。
▲图片由AI工具生成
“接地气”,根本要怀“民心”。作品的背后是作风、是立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创作姿态,赵树理坚持为农民写作的文学选择,都彰显着人民立场。当今某些为流量而制造对立的“爆款文”,某些闭门造车的“调查报告”,恰恰缺失了这种根本立场。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拍摄技巧,更在于对普通劳动者烹饪智慧的真诚礼赞,这就是一种真心换民心、赢得好口碑的高质量作品。
坐在办公室里“憋”不出好作品,隔着车窗“看”不到真民情。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山海情》编剧那样深入西海固驻村创作的实践,需要更多像“基层干部日记”这样原生态的记录。只有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作品才能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通天线”更“接地气”。
从延安整风运动反对“党八股”,到新时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文风,我们党始终在与形式主义作斗争。作品接地气,不仅是一种创作技巧,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当每一件作品都带着人民情怀、透着民生温度,才经得起时间淘洗,在岁月长河中永放光芒。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吴显峰
审 核:蒲娅娜
校 对:蔡沁宏
责 编:罗孝琴 徐丽华
评论员:任洋 刘鑫宇 平定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