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往四川岳池、武胜、广安等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合川东北边陲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中龙市镇位于合川区东北部,是合川通往四川岳池、武胜、广安等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合川东北边陲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素有“龙市鸭乡”、合川“粮仓”和合川“北大门”之称。近日,笔者走进合川龙市镇,通过手中的笔,将龙市“镇兴、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画卷呈现给大家。
▲龙市镇龙腾广场
一 产业驱动促发展,龙市奏响“镇兴曲”
在合川大地,龙市镇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凭借产业发展的卓越布局与积极实践,不断推动镇域繁荣振兴。尤其是围绕曾巧食品、火锅产业、生态农业以及商贸流通等领域精准发力,谱写出一曲激昂的“镇兴”之歌。
曾巧食品:传统风味铸品牌,多元拓展促升级
位于合川区龙市镇农业产业园的曾巧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3.4亿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67700平方米的蔬菜加工项目,主要生产蔬菜系列产品,包括泡菜(大头菜、榨菜、萝卜、青菜、生姜、辣椒、竹笋等)系列产品、调味品系列产品。它聚焦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制作方式,凭借着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工艺,让每一份产品都散发着浓浓的家乡味道。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曾巧食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生产升级。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注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推出一系列新口味、新包装产品。此外,加强品牌营销和宣传,通过参加各类食品展销会、举办线上线下促销活动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火锅产业:集群效应显优势,产业相融增活力
火锅产业园是龙市镇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园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了众多火锅相关企业入驻。从火锅底料生产到食材供应,从火锅设备制造到包装设计,形成完整的火锅产业链。
在产业园内,企业之间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了技术交流和创新,推动火锅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同时,火锅产业园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将火锅文化和旅游、餐饮等产业相结合,打造火锅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火锅的历史文化、品尝正宗的火锅美食、参与火锅制作过程,感受独特的火锅文化魅力。这种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还为火锅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凯鸿食品有限公司
生态农业:以绿色环保为根基,多元业态共繁荣
友军生态农业园是龙市镇生态农业发展的典范。园区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理念,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种植了各种优质的花卉、苗木、水果和蔬菜。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该园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生产基地,更是一个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园区内设有采摘区、餐饮区、住宿区、娱乐区等多个功能区域。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自采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体验农耕生活的乐趣;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乡村的宁静与温馨;参与各种娱乐活动,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该园还积极探索农业与电商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建立电商平台,将园区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利用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动态,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指导。
商贸流通:完善体系畅渠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
商贸流通是龙市镇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为完善商贸流通体系,龙市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通信等条件。建设了大型的农贸市场和商业步行街,吸引众多商家入驻,形成繁荣的商业氛围。
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引进专业的物流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农产品和商品的快速运输和配送。现代物流的发展,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还提高了商品的流通速度,促进龙市镇经济的发展。
在电商时代,龙市镇积极推动传统商贸企业的转型升级。鼓励商家开展线上销售,通过建立电商平台、入驻第三方电商平台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份额。同时,加强电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电商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龙市镇围绕曾巧食品、火锅产业、生态农业以及商贸流通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为镇域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万源禽蛋有限公司
二 龙市蝶变:绘就乡村“诗与远方”新画卷
▲龙市镇稻香路
近年来,龙市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美丽村庄、村落、村院建设,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规划引领:勾勒乡村振兴建设“路线图”
“好久没到龙市,再次踏入这片土地时,这里可谓今非昔比。美丽的村庄,整洁的院落,干净的环境……”这是笔者到达龙市镇后的直观感受。说到龙市镇近年来的发展,该镇相关负责人侃侃而谈:“龙市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邀请专业团队进行科学规划。以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为前提,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广泛征求意见,确保规划既符合乡村发展规律,又能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村落的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对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注重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对于生态环境优美的村落,则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产业。”
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桃花源”
据悉,环境整治是建设美丽村庄的基础。龙市镇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清理农村垃圾、污水和乱搭乱建。通过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配备专业的保洁队伍,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同时,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污水处理模式,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在村院建设方面,鼓励村民开展庭院美化行动,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小花园、小菜园,让村院成为村民温馨的家园。如今,走进龙市镇的村庄,道路干净整洁,河水清澈见底,村庄绿树成荫,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产业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龙市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引进一批优质农业企业,建设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种植葡萄、草莓、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此外,龙市镇还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举办葡萄采摘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产业融合发展,龙市镇的乡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美丽村庄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
文化铸魂:传承乡村文明“根与脉”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龙市镇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加强对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修复了一批古寺庙、古桥梁等历史建筑,举办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文化铸魂,龙市镇的乡村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深厚的内涵。
治理创新:构建乡村善管“新格局”
据了解,该镇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通过治理创新,该镇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如今,龙市镇的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龙市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美丽村庄、整洁院落、清爽环境上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美丽村庄的建设之路,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三 产业多元铺就龙市富民路,服务升级绘就乡村新蓝图
▲农户正在收割高粱
近年来,龙市镇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采取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多管齐下推动人民走向富裕之路,效果明显。如今的龙市镇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展现出勃勃生机。
产业升级:现代农业焕生机
龙市镇通过推动优质粮油、生态畜禽、加工蔬菜3个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强化生态种养循环,发展多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绿色化、轻简化、机械化生产,走上优质化、科技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据了解,为了给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龙市镇积极创建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成智慧农业信息中心,建设市级“星创天地”,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让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同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等多种经营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
▲飞龙村一角
加工集聚:农业产业链延伸
在龙市镇飞龙村,村党支部书记潘强告诉笔者,镇党委、政府正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建设,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先后引进曾巧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着力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分享加工环节的收益。据悉,通过加工集聚,不仅延伸了农业产业链,还为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有效推动龙市镇农业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
农文旅融合:增收新路巧铺就
近年来,龙市镇通过强力推进农文旅融合,较好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新渠道。笔者通过深入海慧、飞龙等村实地采访得知,该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亿穗稻渔公园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友军生态园提质,推进现代农业与研学科普、文化体育、田园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城市近郊休闲游、亲子游、体验游,联动涞滩古镇—双龙湖大景区、卢作孚故里建设,打造成渝“后花园”乡村旅游精品线。通过发展农家乐、提供导游服务、销售特色农产品等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新法宝。
▲农户正在播撒龙虾苗
主体培育:公司农户共发展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龙市镇通过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采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保障农户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共同采购生产资料、开展技术培训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订单农业、合作经营等方式,让农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设施完善:发展根基更夯实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和富民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龙市镇强化向上对接,深化部门衔接,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加大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农产品运输和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稳定的电力和通信支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服务提升:保障民生增温度
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龙市镇不遗余力。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保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覆盖面,让农民生活更有保障。
四 以“人和”之笔,绘就团结和谐新画卷
▲“粽香端午 情暖龙市”活动现场
龙市镇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而“人和”更是其发展征程中最亮眼的底色。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核心,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全力打造人民群众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书写出一篇温暖而动人的民生篇章。
文化铸魂,凝聚团结“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也是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龙市镇负责人告诉笔者,该镇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上狠下功夫,下狠功夫,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每逢传统节日,龙市镇都会结合实际,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展览,展示本地的传统手工艺、农耕器具等,让人们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该镇还积极推动文化下乡活动,邀请文艺团队深入各村社,为群众送上精彩的文艺演出。小品、相声、歌舞等节目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增进了邻里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欢乐时光,感情在欢声笑语中愈发深厚。
▲元宵非遗花草纸制作灯笼活动现场
产业赋能,共筑发展“同心圆”
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人民团结和谐的重要支撑,为此,龙市镇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实现增收致富,携手迈向美好生活。近年来,龙市镇主要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以优质水果,吸引众多游客采摘体验;通过“合作社 + 农户”模式,让农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产业发展。该镇还积极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培育发展一批小型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工人们在车间里齐心协力,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治理增效,共建和谐“大家园”
近年来,龙市镇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该镇通过建立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成立由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成的调解队伍,深入基层,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调解过程中,大家以和为贵,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许多矛盾纠纷都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妥善解决。
近年来,龙市镇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组建治安巡逻队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全镇社会秩序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如今的龙市镇,处处洋溢着团结和谐的气息。在“人和”理念的引领下,全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未来,该镇将继续做好“人和”文章,不断探索创新,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让团结和谐的乐章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奏响。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吴显峰
审 核:蒲娅娜
校 对:鲁文琳
责 编:罗孝琴 徐丽华
通讯员:黄兴宽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