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调解暖人心 化解矛盾促和谐 ——区司法局大石司法所人民调解工作小记

2025-04-23 10:03   来源:

合川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报道(记者 袁询 文/图)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的“神经末梢”,也是与基层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前沿阵地”。他们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也是社会治理、平安建设的重要力量。

74c6aee7-d566-49d6-8110-3573014d76ba
大石司法所工作人员正在调解邻里纠纷

我区大石街道工业发达、民营企业众多、人员结构复杂,时常发生邻里、遗产、赡养、土地、赔偿、离婚等各种矛盾纠纷。今年一季度以来,区司法局大石司法所坚持早发现、早化解,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25件,既避免了“民转刑”“民转群”事件的发生,又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用专业与温情交出了一份出色的调解答卷。

遗产分割起纷争 剖法释理唤亲情

今年3月,大石街道黄坡村村民李国明(化名)突发急病去世,留下合川城区一套商品房及23万元存款。事发突然,李国明生前未对财产作出任何安排,在其去世后,妻子张梅(化名)与独生女李小利(化名)因遗产继承问题产生了矛盾。

张梅坚称,自己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多年来与老伴在农村相依为命,如今老伴去世,晚年生活失去保障,这笔遗产就是她的“养老钱”“救命钱”,理应归她所有。李小利则诉苦道,自己婚姻不顺,与前夫离婚后带着儿子再婚,又生育一子,夫妻俩均没有稳定收入,生活困难,父亲的遗产理当帮衬她这个唯一的女儿。为此,双方互不相让,从恶语相向到险些大打出手,矛盾愈演愈烈。

大石司法所了解情况后,为化解母女矛盾、修复亲情裂痕,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工作人员对两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法律、亲情、责任、义务等多方面耐心地剖法释理、劝慰开导,最终母女俩冰释前嫌,双方同意遗产暂由张梅全额继承。

随后,在司法所的指导下,张梅写下遗嘱,承诺若女儿履行赡养义务,将在生活中给予经济支持,自己离世后所有遗产归女儿所有;李小利则主动承诺将母亲接到城里共同生活,保证悉心照料母亲晚年生活。这起因遗产争夺险些导致母女反目的家庭纠纷,在大石司法所的悉心调解下得到圆满化解。

鱼塘扩建起波澜 温情调解续乡情

大石街道高顶村刘强(化名)在家门口有一片鱼塘,用于养殖鱼类售卖。隔壁住着邻居王芬(化名)一家,多年来两家邻里和谐,相安无事。

今年2月,刘强和父亲为增加收入,决定扩建自家鱼塘,并将鱼塘在原基础上挖深了近2米,蓄水高度也几乎与地面齐平,以便投放更多鱼苗。这样一来,隔壁王家坐不住了。

原来,尽管王家子女已陆续搬出,但年过七旬的老母亲仍独自居住在老旧平房里。眼看鱼塘水位逼近地面,王家担心长期浸泡会软化房屋地基,万一造成房屋倒塌伤及老人,后果不堪设想。为此,王家找到刘家协商,希望对方出资在平房前修建堡坎,却被刘家一口回绝。

经过激烈争吵,双方矛盾迅速升级,一度发展到挥拳相向、剑拔弩张的境地。“‘冤家宜解不宜结’,你们是多年的邻居,有什么事不能坐下来好好谈呢?”知道此事后,大石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当地调解员的带领下来到现场开展调解,并进行了细心的劝导。

调解过程中,两家虽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但都未获得对方认可,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为这样的小事伤了你们两家的和气不值得。谁家都有老人,将心比心,换个角度大家就能想通了,是不是?”在工作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解下,刘家同意出资为王家修建堡坎,这场邻里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当事人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大石司法所所长陈代科说。秉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则,大石司法所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及时处置和化解矛盾纠纷。在人民调解工作中,既彰显了法律公正的尺度,又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好评。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吴显峰
审  核:蒲娅娜
校  对:朱荣欣
责  编:徐丽华

编辑:徐丽华

更多合川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