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刚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一艘官船从巴州北碚(今重庆北碚)出发,逆水而行,缓缓地进入了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一位身穿官服的长者,站在船头,望见两岸群峰高耸,悬崖挺立,犹如刀削斧凿;俯视峡中江流湍急,水深莫测,漩涡叠生,气势磅礴;又见峡岩之腰,泉如汤涌,云雾缭绕,景色秀丽。长者不由得赞叹这峡江的美丽。
官船越往上行,纤夫们的号子声也越响,长者问艄公:“这是何地,为何纤夫的号子声这么高亢?”
艄公道:“这是观音峡,观音峡两岸绝壁万仞,怪石嶙峋,江水蜿蜒曲折,为嘉陵江小三峡中的一峡。”
长者不禁一惊,道:“都说蜀道难,没想到这里的河滩也这么险。”
艄公道:“老爷,险滩还没有到呢!此航段有险滩多个,险滩中,有浅险滩、急流滩、特险滩,其中巨梁滩和石门滩为特险滩之最。今天咱们上不上得去巨梁滩,还得看运气呢!”
长者又惊道:“真有过不去的险滩啊!”
艄公道:“老爷莫怕。当你听到纤夫们的龙舟号子,就知道巨梁滩快到了……老爷你看,正前方就是巨梁滩,此滩在河湾处,因自左岸伸出一长石梁而得名。石梁正对左岸三石包的头臂,将江水紧束变窄,使之急转直下,主流又扫石包二臂、三臂形成扫湾水。石梁下形成回流水、泡水、漩水,洪水期有滑梁水……此滩弯、浅、险,全年出险,洪期尤甚。自古以来,每年都有多次船毁人亡事故发生。”
长者向前望去,一群赤身裸体的纤夫沿江边岩石吃力地行进,嘴里喊着整齐的号子:嘿着,嘿着,咳哟着,咳哟着……嘉陵江水弯又弯,上下都是滩连滩,有名滩、无名滩,技艺不高难过关,巨梁滩上号子喊,船怕号子马怕鞭。
艄公又道:“此滩之险,多有记载。牛鼻峡入口,江中有巨石如梁,横亘南北,水遏不得下,激作湍涛,轩然大波,是为巨梁滩。滩上乱石林立,棱棱齿齿,张口露牙,向人作欲噬状,舟触之立碎。自古为行旅之患。历史上,曾多次整治。”
船进巨梁滩,江水咆哮,木船顿时摇晃起来,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像是要破裂。一个浪头卷来,船仿佛退了回去。
“糟了!”艄公大喊道,“船搁浅了!老爷,你莫慌,我叫水手来!”
艄公唤来几名身强力壮的水手,交代了一番,几位水手便奋勇地跳入江中,用肩头猛顶着船身,艄公拿出一面红色旗帜,在船头上一边向纤夫们挥舞,一边领起号子来:嘿着,嘿着,咳哟着,咳哟着……
船身动了,一点一点地向上移动。长者望着艰难的纤夫和奋勇的水手,暗暗地念道:“苍天啊,保佑我们安全吧!我在此地为官,一定先疏通这险滩,为民造福!”
经过几十个人的艰苦努力,官船终于脱离险境,进入了嘉陵江上宽阔的水面。长者和艄公都露出了微笑,纤夫们也唱起了舒缓的歌来。
船上这长者是谁?原来,他就是新任合州知州强望泰。
强望泰,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与中试贡士一体殿试,赐庶吉士,后赐进士。道光元年(1821年)强望泰入川。道光五年(1825年)赴懋功(今四川小金县)总理屯务。道光七年(1827年)及之后,数次出任四川成都府水利同知,治理都江堰约十年,每年淘滩作堰,使附近州县旱涝无患,人民安居乐业。在都江堰治水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人所景仰。
道光十六年(1836年),强望泰来到合州任知州,到任后立即四处了解民情。他此次经历了“船来船翻巨梁滩,阎王过路打悬悬”的险情,这激发了他治理巨梁滩,畅达交通的斗志。很快,有着多年淘滩作堰经验的强望泰,亲往勘测河道,向当地有治水经验的人请教治水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强望泰发起巨梁滩河道治理倡议。他的倡议得到了商人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声势浩大的治水队伍奔赴巨梁滩。强望泰以利民、便民、造福民众为己任,与民众打成一片,不言劳苦。河道经过疏凿治理,险情被排除,过往船只通行畅达。强望泰为当地河道整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成为当地民众爱戴的水利功臣。在他的带动下,此后屡有官员维修河道。现在,巨梁滩附近尚存六通石碑,上面刻有治理、整修巨梁滩的文字。
史料记载,强望泰是一个勤奋工作而永不知疲倦的人。每年冬季岁修,他都不惧严寒风雪,亲往查看指导,有时甚至日夜在工地工作。这在当时很少有官员能做得到。正是他的以身示范,各级管理人员也不敢懈怠、不敢敷衍,保证了治水工程的效率和质量。他很能体恤劳工的辛苦,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他认真做好计划和组织工作,科学安排施工,避免浪费劳动力和资金。为了治理河道,他平时节衣缩食,往往把自己节余的一点俸禄捐赠到工程上。真正是心系水利,心系劳苦大众。
在都江堰的堰功道旁的历代治水功臣的塑像中,唯有强望泰一人着普通便服,宛如布衣,毫无官威。由此可见他在百姓心目中既是官,又是民,是与老百姓如此的亲近。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强望泰赴任重庆府,不久病逝。
为民众做出了贡献的功臣,民众会永远记着他。强望泰去世后,老百姓为他立祠塑像,人们从心底里缅怀这位心系民众的有功之臣。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