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不是“催生” 而是“减负”

2025-09-10 14:58   来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

近日,备受关注的育儿补贴正式开启了申领通道,自2025年1月1日起,合法生育的三周岁以下婴幼儿都将获得国家基本标准每孩每年3600元的补贴。育儿补贴政策自推出以来,关于“钱能否换来孩子”的争论一直在进行。请听录音述评:《育儿补贴不是“催生”,而是“减负”》。

张女士今年3月份刚生下第一胎,她和先生已经想好这些补贴的钱可以花在什么地方。

张女士:我觉得这个政策很好,可以增加点小孩的奶粉钱、尿不湿钱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养育小孩的信心。

育儿补贴直接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缓解奶粉、尿布等刚性支出压力。此外,补贴打破区域、城乡以及第几个孩子的差异,实现普惠性覆盖。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也有不少受访者认为“年补贴3600元难以显著提升生育意愿”。

刘先生是一名“00后”,结婚刚一年,他表示目前还没有要孩子的打算。

刘先生:我觉得这些钱解决不了很大的问题。三年补贴10800块钱,听起来不少,但养个娃儿要多少钱?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调查显示,0-3岁婴幼儿家庭年均支出达2.8万元,这意味着,育儿补贴仅能覆盖全国平均养育成本的12.8%。尤其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高收入群体而言,3600元的育儿补贴可能杯水车薪。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许雪梅:当然,这样的育儿补贴对于不同收入家庭的影响肯定是存在差异的。作为普惠政策,它是国家为鼓励生育的兜底,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效果是显著的,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育儿补贴实际并不是为了让我们都去生育,这笔钱是一种激励和认可,它有引领性作用,说明我们的社会观念在发生改变,我们的政府对生育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

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对家庭育儿成本的直接经济支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生育行为的积极鼓励和深切关怀。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教授豆雨思:发放育儿补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体现着“投资于人”的坚定决心。此举不仅是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更是为国家长远发展积蓄力量。发放育儿补贴的深层意义,在于将人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系统的核心位置,从关注物质积累转向重视人的价值。

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堪称一份可圈可点的“民生答卷”。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教授豆雨思: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及时雨”。这次的育儿补贴是制度性安排,就意味着它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国家的权威性,我们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出难以兑现的承诺。

从现实来看,经济压力是相当一部分家庭最大的生育顾虑之一,尽管现阶段育儿补贴无法覆盖全部的育儿成本,但对于降低生育负担、提升生育意愿,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除了“经济压力”,采访中记者发现,“职场歧视”“无人带娃”等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张女士:我的产假只休了三个月,就被公司叫回去上班了,孩子交给老人带,我妈妈身体也不好。而且我们公司现在招人,根本就不想要没生孩子的(女性)了。

刘先生:我现在工作不久,感觉职场上还没站稳脚跟,现在更看重个人发展还有生活品质。不想为生育牺牲自我。


 

如何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并将生育意愿转化成为实际的生育行为?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许雪梅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许雪梅:这是一套“组合拳”:在时间支持方面,进一步完善并监督落实生育休假制度;经济上采取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和住房、医疗成本;服务上,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机构,增加托位数,让“上班带娃两不误”成为现实;观念上,推动职场平等,严惩生育歧视,让女性不再因“生娃”付出职业代价。只有构建这样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年轻人才能感受到“生娃不是孤独的战斗,而是全社会的支持”。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的信息,育儿补贴仅是“国家生育支持体系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的第一步。后续还将推出一系列措施,总投入预计将达到GDP的0.5%以上。

育儿补贴不是“催生”,而是“减负”,是为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迈出的坚实一步,更彰显了国家以民生为大,“投资于人”的坚定决心。3600元或许微不足道,但它是一颗“火种”,点燃的是国家对生命的尊重,照亮的是家庭对未来的希望。当我们不再纠结“补贴够不够”,而是努力“让生育更值得”,相信越来越多的家庭会从“不敢生”变成“愿意生”。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吴显峰

审 核:蒲娅娜

校 对:罗孝琴

责 编:徐丽华 曹国会

记 者:包三立

编辑:徐丽华

更多合川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