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合川渭沱镇的广袤土地上,一场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渭沱镇党委政府积极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携手合川移动,创新引入无人机AI巡检技术,聚焦“暴露面垃圾治理、山林防火巡查、耕地两非整治”三大场景,为基层智治注入新能量。
技术革新,突破传统巡检困境
以往,渭沱镇在面对暴露面垃圾治理、山林防火巡查、耕地两非整治等基层治理难题时,主要依赖人工巡检。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且受地形、天气等因素限制,存在诸多监管盲区。例如,在暴露面垃圾治理方面,人工巡查难以覆盖场镇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隐蔽区域,散落的白色垃圾、建筑废料难以及时发现;山林防火巡查中,山区地形复杂,人工巡查耗时费力,一旦发生火情难以及时察觉;耕地两非整治中,非法占用耕地建设厂房、私搭乱建等行为隐蔽性强,传统方式难以实现动态监测。
本次引入的无人机AI巡检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无人机凭借灵活机动、视野广阔的特点,可快速抵达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实现全方位巡查。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与AI识别算法,让无人机具备“智慧慧眼”:在暴露面垃圾巡检中,精准识别塑料袋、砖石废料、秸秆堆等各类垃圾;山林巡查时,利用热成像技术探测潜在火源;耕地两非整治中,通过多光谱遥感和图像比对技术,实时监测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为基层治理装上“千里眼”。
定制航线,精准服务基层治理
为让无人机AI巡检更好地服务渭沱镇基层治理,合川移动根据渭沱镇实际需求规划多条专属巡检航线:在暴露面垃圾治理方面,针对场镇商业区、城乡接合部、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规划“网格化螺旋扫描航线”与“公路垂直剖面航线”,每日对农贸市场、步行街等易产生垃圾区域进行巡航,覆盖公路两侧50米范围的暴露垃圾;在山林防火领域,结合山林分布和地形特点,制定重点区域“热成像走廊航线”,在火灾高发期增加飞行频次,对山谷、山脊线等火险高发区进行定点测温;针对镇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设置“耕地红线监测航线”,通过多时相影像比对,重点排查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窑、建房、挖砂等违法行为,对疑似“两非”地块进行高精度定位。
截至目前,渭沱镇已规划设计各类巡查航线20余条,无人机累计巡航1000余架次,成功发现并整改隐患点320余处,涵盖暴露面垃圾、山林火情隐患、耕地“两非”问题等多个方面,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高效协同,构建智能治理闭环
无人机AI巡检技术与基层治理各环节高效协同,构建完整智能治理闭环。当无人机巡检发现暴露面垃圾、山林火点或耕地“两非”迹象时,借助5G网络高速传输能力,将现场实时画面和数据回传至渭沱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并将事件推送至基层治理141平台,平台根据智能预案自动转派给相关责任部门,处置人员接到工单后迅速处理,并将结果反馈至141平台,实现问题全流程闭环管理。
这种协同机制大幅提升基层治理效率:暴露面垃圾从发现到处置的时间周期由传统人工巡检的2天缩短至4小时,山林火险响应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5分钟,耕地“两非”问题识别效率提升8倍,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通过无人机AI巡检高效作业,可满足安全监管、环境整治、违建管控、耕地保护、森林防火、渣土运输管理等多项重点工作的巡查需求,让基层治理从“碎片化”转向“一体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无人机AI巡检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拓展农田监测、应急救灾等场景,为打造智慧、高效、宜居渭沱贡献力量,也为其他地区基层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吴显峰
审 核:蒲娅娜
校 对:蔡沁宏
责 编:曹国会 徐丽华
通讯员:何 谐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