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潮涌处 且听渔歌吟——解码生态渔业发展的“合川和弦”

2025-06-05 10:10   来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

合川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报道(记者 罗洪 陈钰铃)夏日的晨晖刚刚撕开天幕,位于合川钓鱼城街道思居村的重庆南方大口鲶原种场内,刘大维已身着工作服开始巡池。这位与鱼苗相伴六年的原种场场长,见证着长江上游最大的南方大口鲶种质资源库孕育新生。

微信图片_20250605100936
▲位于合川的重庆南方大口鲶原种场

下午4时的涪江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护渔员李绍龙正沿着江岸巡逻。这位35岁的年轻人佩戴着5G执法记录仪,与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巡逻船形成水陆联动。

落日的余晖褪去了晚霞的最后一抹酡红,夜像半透明的墨油纸渐渐铺展开来。清平镇养殖户高万科站在鱼塘边,弯着腰撒下一把生态饲料,成群的鳊鱼瞬间腾跃而起,飞溅起星星点点的水花。

微信图片_20250605100927
▲生态养殖确保大口鲶品质

合川的渔业基因深植于三江汇流的天然馈赠,嘉陵江、涪江、渠江干流水域面积达到70多平方公里,此外还有大小溪流200余条,人工湖泊100余座,总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丰富的水资源,为合川发展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合川区水产养殖面积达7.08万亩,水产品产量于2023年在全市率先突破5万吨,到2024年已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市第一。

成绩的背后,闪耀着刘大维、李绍龙、高万科等人的身影,正是他们在原种培育保护、打击涉渔违法行为、发展生态养殖产业等方面的努力,让合川渔业奏响了人水共生的“时代乐章”。


保种:基因密码里的生态觉醒

 

5月20日,早晨6时,重庆南方大口鲶原种场26口池子旁边,闪烁着一个身影。“巡池一是检查种鱼是否冒头,如果冒头就需要开增氧机增氧;二是观察水体颜色和气味等变化,随时掌握水质情况;三是看种鱼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死鱼等异常情况。”刘大维边走边看,速度很快。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巡池注意事项早已成为他的“肌肉记忆”,现在的他只需一眼便能够心中有数。“一般情况下,我们不用提前打开增氧机,若是遇到阴雨或闷热天气,就需要提前打开,防止水池出现缺氧等情况。”

原种场的控制室里,智能检测设备闪烁着幽蓝光芒,呈现出溶氧量、pH、温度等数据,为5000尾大口鲶种鱼编织着数字“襁褓”。“我们运用这套设备对池塘水进行跟踪,根据检测情况随时调节水质。”刘大维介绍,养鱼先养水,为了做好南方大口鲶原种保存,原种场会根据水质检测数据,及时用石灰水等进行水质调节,防止水质恶化影响种鱼生长。

微信图片_20250605100931
▲重庆南方大口鲶原种场员工正在调节水质

作为国家级原种场,自2005年农业农村部批准挂牌以来,重庆南方大口鲶原种场历经二十载,一直致力于南方大口鲶原种的保种供种工作,已形成一套规范完善的养育模式。“我场严格按照南方大口鲶原种的生产技术路线,每年从嘉陵江原种保护区重庆市合川区嘉陵江干流思居沱、包家沱2个点位捕捞收集大口鲶鱼种,前后需要进行8次筛选,同时对幼鱼的生长情况进行约40次的系统检测,以保证原种的数量和质量。”刘大维告诉记者。

 

守护:智慧天网下的护渔长卷

 

5月21日,清晨5时的嘉陵江面还笼罩着薄雾,执法巡逻船破开黛色水波,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划出一道银链。刘仕举扶着船舷望向天际线,晨光正沿着山脊缓缓流淌,他早已习惯用这样的方式丈量黎明——这是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三大队开启禁渔工作的日常序章。

微信图片_20250605100945
▲行驶在嘉陵江上的执法巡逻船

江风拂过队员们的制服衣襟,也牵动着胸前的执法记录仪微微晃动。这支常年与水为伴的队伍深谙“渔”与“欲”的博弈:有人将钓竿藏进芦苇荡深处,有人借着夜色布下“绝户网”,更有机警者听到引擎声便弃竿遁入山林。“就像在和影子较量。”刘仕举摩挲着船舵上凝结的露珠说道,巡逻船每日40公里的航程,既是震慑的号角,也是守护的宣言。

微信图片_20250605100941
▲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正在执法

回到办公室,汗水已经浸透了衣衫,刘仕举脱下制服,小心翼翼地挂在窗边晾晒。从1995年踏上渔政岗位到现在,刚好三十载岁月,这位“老渔政”也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看着悬挂的制服,刘仕举十分感慨:“以前是不想穿上,现在反而不想脱下了。”

为织密这张水上防护网,36名“江湖儿女”组成了特殊的护渔军团。在涪江铜溪河段,总能看到护渔员李绍龙背着磨出毛边的帆布包沿江巡逻,这位曾经的捕鱼好手如今将毕生经验化作“反侦察”利器。他的帆布包里装着巡护日志、普法手册,还有家人特意准备的驱蛇药。在荆棘丛生的江岸线上,他们时而俯身检查石缝里的地笼网,时而用方言规劝垂钓者,沾满泥浆的裤腿见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

微信图片_20250605100904
▲护渔员李绍龙正在沿江巡逻

翻开案件台账,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每起涉渔违法案件的详细内容。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三大队队长朱川指着台账本说:“这些案件,大部分是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的,线索来源除了分布三江流域各大点位的高清摄像仪器和护渔员报告以外,很多都是来自群众举报。”自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合川区共查处各类涉渔违法案件300余起,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通过10万余份宣传资料构筑的生态共识,正在将“不敢捕”转化为“不愿捕”。

执法巡逻船、红外摄像仪、AI识别系统与护渔员的轨迹在三江大地交织成智慧天网,为古老江河中的鲜活生命构筑起健康成长的生态屏障。

 

生态:碧水琴弦上的共生哲学

 

微信图片_20250605100922
▲重庆素与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态鱼养殖基地

在清平镇养殖户高万科的生态鱼养殖场里,生态浮板上种植的空心菜正泛出新芽。“传统的水产养殖,存在尾水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鱼菜共生通过在池塘水面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体残饵和粪便分解形成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通过鱼与植物的共生互利关系,实现养鱼不污染或少污染、废水不排放、种菜不施肥、鱼菜双丰收,池塘水环境得到有效修复,是一种资源可循环利用的综合种养模式。”重庆素与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高万科告诉记者。作为合川区水产协会的会长,高万科表示,将带领协会会员共同制定水产养殖标准,对需要帮助的养殖企业提供技术和融资支持,推动合川的水产养殖业从“环境代价型”向“生态增值型”转变。

微信图片_20250605100918
▲双龙湖生态鱼养殖基地

涞滩镇双龙湖湖面,50座生态浮岛随波轻摇,鲢鳙鱼群穿梭在人工培育的苦草森林中。这里是合川区实施的“水下森林”工程,技术人员在这片水域分层投放鲢鳙、青鱼、河蚌三类“生态清道夫”:表层鲢鱼滤食藻类,中层鳙鱼调控浮游生物,底层青鱼和河蚌协同清理有机碎屑。智慧监测浮标实时传送溶氧量、pH值等水质参数,数据显示,双龙湖水质已达到Ⅱ类标准。如今,在双龙湖湖面上经常可以看到候鸟栖息,组成了一幅“鱼翔浅底-水草摇曳-候鸟翩跹”的立体生态图景。

在水产产量逐年攀升的同时,合川鱼类物种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体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合川渔业正以独特的解题思路,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故事。

图片(策 划:杨彪 阳琴 王利 罗洪)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吴显峰

审 核:蒲娅娜

校 对:曹国会

责 编:罗孝琴 王利 徐丽华

编辑:徐丽华

更多合川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