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的一个周末,春光明媚, 气候宜人,笔者邀约多日未见的朋友去乡里踏青,却被电话那边一口拒绝:“去不了啊!老婆带孩子赶场上班,我要买菜做饭,恐怕以后周末都没有时间了!”我不禁心中犯嘀咕,究竟什么原因让他放弃周末休息?于是笔者又好奇地问:“你老婆不是周末不上班、孩子上小学周末也不上课呀!怎么还带孩子‘赶场上班’呢?”朋友略带无奈地说:“所谓‘赶场上班’就是带孩子上兴趣班,由于报的班多,时间安排太紧,不得不上完上一场课又立马赶往下一场课。”
笔者不禁心里感慨:大家都说现在“卷”从孩子都开始了,却不曾想到“卷”到这个程度!多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出台了不少为孩子减负的规定,好处是众人皆知、不言而喻。然而,身边的现实却是:一边国家在想方设法为孩子减负,而另一边家长却在千方百计给孩子加“班”。赶“场”式教育的背后,是家长深深的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害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发展的机会,于是,各种兴趣班成了家长缓解焦虑的“良药”。钢琴课刚结束,又要赶去上美术课;美术课还没画完,就要收拾画具去上舞蹈课……家长疲于奔命,孩子疲惫不堪。
孩子不是“考级机器”。在家庭条件允许、孩子兴趣浓厚的情况下,适当报班充实课余生活、提升综合能力,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家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动辄一报就是四五个、甚至更多的“班”,孩子的休息时间被各种课程填满,看似短期内有所成果,实则拔苗助长,对孩子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马拉松比赛中的胜者,不是起跑最快的人,而是坚持到最后的人。真正的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盲目跟风报班,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逐渐“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人生不需演绎完美。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梦想,也会有缺点、不足、甚至偶然的出错。家 长 应 该 学 会 倾 听 孩 子 的 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让孩子永远坦坦荡荡,永远向阳而生,永远热爱生活。
教育的本质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唤醒人内心的潜能。让我们停止赶“场”式的兴趣班安排,给孩子留出自由成长的空间;让我们放下焦虑,给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
(作者 平定 任洋)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