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广安,绿意盎然,风景如画。人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漫步于渠江之畔,尽情领略美好风光,陶醉在这幅生态美景当中。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背后,凝聚着我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精准施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
“抬头,是醉人的‘广安蓝’;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你说美不美?”近年来,市民汤勇有一个爱好,喜欢把拍到的自然风光美景分享到朋友圈,引来了不少朋友点赞。汤勇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他看来,广安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生态环境质量的好转不仅来自于市民的直观感受,还来自于专业的监测数据。据统计,2020年,广安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7%,PM10、PM2.5日均浓度分别为51.4、32.2微克每立方米,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8位,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嘉陵江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渠江干流平均值首次达到Ⅱ类水质,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3.8%;全市无重度污染耕地,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94%、90%,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蓝天不是一天绘就,碧水也不是一天养成。为此,我市坚持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打造“美丽广安”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使广安大地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市针对性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检查,协同推进臭氧精准治理,68家砖瓦行业实现在线自动监控安装联网,整治“散乱污”企业307家。建成空气质量网格化微站126个,常态化管控大气污染。2020年4月、9月、10月、11月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位进入前20名。
打好碧水保卫战,我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用双脚丈量河流”行动,整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深入实施芦溪河、长滩寺河等“5+1”小流域综合整治系列方案,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6万余次,5条小流域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
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年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1.21万亩,达到“十三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4%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的双目标任务。通过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清单,目前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如今,行走在广安大地,满眼尽是动人的生态画卷。
聚焦重点环保督察问题扎实整改
2020年11月11日至25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我市开展了为期15天的例行督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边督边改,立行立改”原则,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截至2021年2月底,督察组转办的群众来电来信举报284件信访件已全部办结,已完成整改229件,余下55件正加紧整改。
行动速度与力度,缘于层层压紧压实环保工作责任。
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接受了省级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回头看”和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等一系列督察。全市上下按照市委书记李建勤“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的指示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时间表”的要求,抓好中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修订完善《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销号办法》,明确整改任务销号原则、标准和流程,严格销号管理。利用函告提示、明察暗访、专函专办、定期调度、拍摄警示片等举措,强化督察督办,常态长效推进环保问题整改。同时,举一反三,坚持生态环境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整改”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排查整治,建立问题整治清单,每月更新,动态管理,确保了我市碧水悠悠,青山常在。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环保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我市一直在努力,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努力绘就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
(据2021年3月31日《广安日报》)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