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三线建设” 传承红色基因】长风化工厂:砥砺奋进五十载  振奋精神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3-12-27 21:30:24 来源:人人长寿客户端
新闻摘要: 上世纪60年代,在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来到长寿黄草山下龙溪河畔,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长风化工厂原址 (1)

(▲长风化工厂原址)

走进位于黄桷岩区域的长风化工厂原址,三线老厂的气息扑面而来,墙面斑驳的老厂房,米灰色的墙砖,功能完备但荒弃的生活街区,时间仿佛被静止。尽管没有了以往的热闹,但依然能寻到当年繁华的影子。

长风化工厂原址 (2)

(▲长风化工厂原址的纯苯罐区)

上世纪60年代,在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来到长寿黄草山下龙溪河畔,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1长风化工建厂时木工房赶制建设需要的木质材料

(▲长风化工建厂时,木工房赶制建设需要的木质材料)

筚路蓝缕   艰苦创业
 

1966年7月,来自浙江嘉兴的许柏祥在重庆接到组织任务:前往重庆长寿支援长风化工厂建设。
 

怀着满腔热血,许柏祥拎着背包来到长寿。从县城步行了两个小时,才来到当时的化工部考察好的选址地。“四面都是山,中间有块平地,旁边还有条小溪,蛮荒凉的。”第一次来到长风厂,许柏祥和同事翻山越岭,脚都走肿了。

2长风化工建厂时挑灯夜战挖基础

(▲长风化工建厂时,工人们挑灯夜战挖基础)

“一切都从零开始,人来了先建厂,住的是简陋的工棚,吃的是粗茶淡饭,喝的是黄泥浆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许柏祥退休前是原长风化工厂副厂长,今年86岁,说起那时在黄草山下艰苦创业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
 

他说,那时周围既无街镇,也无粮店、商店,加之无交通车,买米买菜都靠自己步行到长寿县城去背。为解决做饭缺燃料问题,还要自己拾炭花或到黄桷岩煤洞挑煤。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干劲十足,全力以赴修厂房、忙生产。

3长风化工建厂时讨论攻克设备制作难关

(▲讨论攻克设备制作难关)

“我们是全员参与建设,不管是工程师还是技术员,大家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没人喊累、没人退缩,一心想着早点把厂建起来保家卫国。” 长风化工厂原总会计师龚增敏回忆起当时修建厂房、制作安装设备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
 

作为以国防化工建设项目立项的长风化工厂,前后经过长达8年时间的建设和试生产,终于在1974年军品Ⅱ号中定剂正式投产,为当时的国家卫星上天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做出突出贡献。

4长风化工建厂时工作人员自己安装调试设备

(▲工作人员自己安装调试设备)

“中定剂生产成功以后,全厂都沸腾了,敲锣打鼓地相互报喜,无比自豪。”许柏祥说,当时的“三线人”心中,党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任何工作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好。
 

这样的观念被“三线人”不断发扬继承,在此基础上,长风化工厂不断发展壮大,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光气为主要原材料,成功开发PAPI和TDI、MDI、HDI、JQ-1胶、N-甲基苯胺、聚碳酸酯、碳酸二苯酯等新产品。1985年,长风化工厂是国内第一家拥有万吨级光气合成装置的厂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持续提高,被评为化工部“六好企业”。1988年,成为重庆市工业企业利税五十强企业。
 

那时候的长风化工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大山深处散发着光芒。

长风化工厂原址 (1)

(▲长风化工厂原址)

勇立潮头  创新发展
 

后来,随着国内国际局势逐步走向和平与稳定,国家建设重点转向经济建设。远离城区、地处深山的“三线建设”工厂订单下降,难以维持,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模式。
 

转型过程对“三线人”来说,是痛苦而艰难的。“厂二代”夏敏对此印象深刻:“连续三个月没发工资,厂里连电费都交不起,可谓举步维艰。”
 

夏敏介绍,在不断努力与尝试中,他们终于看到希望,通过大力搞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降耗,闯出一条把清洁生产和化工生产有机结合的新路。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5月,长风化工厂成功改制为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开启了长风化工厂现代化企业的进程。

长风化工厂原址 (3)

(▲长风化工厂原址)

“改制后,主要生产苯胺以及光气下游的二苯甲酮、四丁基脲等主导产品,但受限于老厂的地理环境和安全距离要求等因素,生产经营的种类偏少,总量也不多,生产经营状况一直不太好。”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李舒涛介绍,为顺应时代发展,公司毅然实施了整体搬迁,而长风基地的生产装置、厂房等将永远留在曾为国防和民用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这片热土上。
 

2020年3月,位于长寿经开区的新厂破土动工。2021年7月31日,该厂进行投料试车;8月10日,顺利打通4套光气衍生物产品生产装置及10套公辅装置生产全流程,实现一次性试车成功、当年达标达产、当年盈利1000万元的目标。
 

“因备战而建、为军工而生,长风化学50年砥砺奋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攀技术高峰,交出了一份时代答卷。”李舒涛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继续传承“三线精神”,围绕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长寿区“两地一城”建设目标,充分利用3万吨“光气”特殊因子、5万吨“硝化”特殊工艺,围绕专精特新上市企业进行再创业。记者   陆世玲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