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市街道,有这样一处“世外桃源”——村民以和为贵、宽心知足、互帮互助,乐山乐水人长寿,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记者在新市街道新同村4组看到,“聚闲亭”下村民正围坐一起闲聊,现场许多耄耋老人,精神矍铄,有说有笑。村支部书记雷云霞坐到大家中间,拉家常似的给大家讲解村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
这样的场景在新市街道并不少见。该街道以清廉村居建设为契机,依托“聚闲亭”“板凳讲堂”平台,积极探索“党建+自治”村居治理模式,深入开展“讲”“评”“议”“做”四项行动,持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着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
聚闲亭中:共商共谋 改善人居环境
“夏天凉快,冬天不冷。”79岁村民但明淑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聚闲亭”,村民们都喜欢到这里来坐一坐,摆摆龙门阵。
她口中所说的“聚闲亭”,是2021年6月村民自发筹资近4万元,花了1个月时间建成的。记者在现场看到,“聚闲亭”长9米、宽5米,亭内绕墙围着几个长凳,中央对称摆放两张石桌石凳,满足村民歇凉、聊天、喝茶、下棋等需求。
近年来,该街道坚持在提升文明乡风民风“辨识度”“有形度”“渗透度”上下功夫,运用聚贤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和景观建设,融入孝老爱亲等传统文化元素,先后张贴“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传承敬老传统、弘扬中华美德”等标语60余幅。
为了给村民打造更好的活动场所,新市街道以打造“聚闲亭”为契机,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化周边场地,配置健身器材,引导村民整治公路沿线及房前屋后环境。截至目前,有380余户村民自发修整庭院、筑起花坛,村落环境发生极大变化。

板凳讲堂:通俗易懂 激活内生动力
前不久,新同村4组实施路灯安装,几户村民因安装位置发生分歧。
面对村民质疑,组长王勇提议,不如就借用“板凳讲堂”搞一场现场答疑会,解开群众疑团。很快,支部书记雷云霞就组织组织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现场答疑团,对近期群众反映较大、心存疑虑的事项一一予以解答,解开村民心里的“疙瘩”。
“我的疑问都在‘板凳讲堂’里找到答案,大伙对村干部的信任度更高了,投身村居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强了。”谈起“板凳讲堂”的作用,新同村村民纷纷称赞。
村民口中的“板凳讲堂”,是搜集民生问题和廉情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新载体。今年以来,该村以构建“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为目标,积极探索“党建+自治”村居治理新实践,通过“聚闲亭”“板凳讲堂”等方式,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村务,用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法律、讲科技、讲健康、讲典型、讲变化“七讲”志愿服务,不断拓宽廉情传递渠道,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不仅如此,该村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将权力运行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着力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评、民事民督、民事民管”工作格局。
“我们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力量,推动项目建设顺利落地,架起干群‘廉心桥’。”雷云霞表示,自“板凳讲堂”设立以来,累计解答惠农政策、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领域问题70余件次,村民矛盾纠纷大幅度减少,助人为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良好风气日益浓厚。
讲评议做:典型引领 弘扬文明乡风
“目前,成功申报‘美丽庭院’10户,‘绿色家庭’1户,‘道德模范’4户……”雷云霞告诉记者。
自清廉村居建设以来,该村以“美丽庭院”为抓手,实行“季度考评、年底总评”评选方式,邀请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共同评选“最美庭院”,选树“公益之星”“好媳妇、好婆婆”等典型,因地制宜制定“积分评价细则”,引导村民在“积分银行”存入村庄自治、美德自治等各方面积分,并通过“积分换好礼”活动,增强群众自治,弘扬文明风尚。
“花草还需要补种些什么?沟渠这边需要安排人手掏一掏了?定点投放垃圾的积分较高,大家要坚持做好……”在该村村委会办公室内,村干部邀请群众共议村务的场景,热闹不已。
“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看到村子的变化,村民逐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大家扫地面、通沟渠、定点投放垃圾、管护花草树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引贤回乡:干事创业 带动产业兴旺
袁杰是新同村本地人,也是城区一家培训学校的负责人,眼看着村干部履职用心、办事靠谱,村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他不由动起了回村搞产业的心思。
前不久,他流转村里的30余亩土地,打造了“禾得·自然艺术园”研学基地,并通过流转土地、就近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村干部办事效率很高,村民积极支持,让我们项目推进很顺利!”袁杰发自内心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村企共建”合作发展模式,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带动本地产业发展。以“禾得·自然艺术园”研学基地为例,2022年以来,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村民增加收入20余万元。
目前,该村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2个、家庭农场32个、股份制合作社3个;引进温氏集团、长太等畜牧龙头企业,年出栏生猪10万余头,产值约7500万元,水产品养殖户20家,养殖面积1080亩,粮食作物产量1000余吨,柑橘产量1200余吨。
“生活环境好,干部公道正派,生活当然顺心!”村民黄松柏和阳自然,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
如今,一幅村净、景美、人长寿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据统计,新同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707人,其中,80-90岁75人,90岁以上12人,最高寿达到98岁。记者 李秋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