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磁荟-沙坪坝融媒 记者 张浩)“多巴胺是‘我要’的爽朗与勇敢,如夏花般绚烂;内啡肽是‘我愿’的释然与和谐,如秋叶般静美。”10月23日,默宁美术馆举行《多巴胺与内啡肽》当代艺术联展。区政府副区长阚敬侠带队前往参观并进行交流座谈。

此次当代艺术联展展览将持续至11月,汇聚了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巧妙借用神经科学概念,在“多巴胺”的即时兴奋与“内啡肽”的延迟满足之间,构建了一场关于人生价值与生命态度的思辨,主动引导公众与艺术、与自我进行深度交流,激发了关于快感与幸福、瞬间与永恒的时代性思考。
展陈中,王晓勃的作品刻画着都市的虚像与时代情绪;崔景哲的国画实现了传统人文与现代美感的“榫卯”契合;姜涵的“寓言”系列在王沂东的故乡吟唱旁,交织着童话之光与地狱之火。此外,房超以新材料阐释传统五行,任萌以潮流艺术激荡视觉,共同构成了展览丰富而多维的叙事。一幅画面就像能洞彻人心的镜子,在这里,艺术成为了接近灵与梦的桥梁。

“真正的文化交流不在于形式的统一,而在于不同创作灵魂之间真诚的自我表达与相互映照。”《多巴胺与内啡肽》当代艺术联展策展人李谦之表示,希望能给观众一种关于‘感受’的实验,通过“艺术”这一媒介,激发审视自身的情感脉络与生命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节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举办地——默宁美术馆,本身即是一件艺术品,是区级文物。坐落于沙坪坝区井口街道先锋智创园,它完整保留了70多年历史的苏式红砖建筑,被誉为“重庆红砖艺术馆”。这座承载着历史印记的空间,正通过“独立运营”的新模式,在聚焦多元展览、艺术家发掘与公共文化传播中,焕发全新的文化生命力。

“希望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静态呈现窗口,而是成为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文化发生器’,”默宁美术馆馆长周海洲表示,未来的默宁美术馆将是一个立体的、有机的生态体系,除了定期策划具有思想深度的主题展之外,利用我们这里的独特场景和环境优势,打通艺术创作、展示、交易与收藏的全链条,为构建“十五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贡献一份艺术力量,让“人文沙坪坝”成为每一位市民可感、可及的现实体验。
在交流座谈会上,来自默宁美术馆、策展方、重庆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游新闻、区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们齐聚一堂,以此次当代艺术联展为纽带,结合各自工作,进行一场以艺术赋能推动自身工作跃升的深度对话。

第25批赴渝博士服务团成员、北京市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重庆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师树田说,医学前辈提出“技术、医术、艺术”三境界论,但要达到艺术境界,难上加难。今天参观画展,受到很多启发,有助于自己在医学专业上更进一步。新闻工作者们表示,艺术展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构建沙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角,将会更好地加以宣传报道,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大家就美术馆活动策划、新闻宣传工作开展深入讨论,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

阚敬侠强调,新闻和艺术工作者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希望默宁美术馆依托“红砖艺术馆”的独特品牌与独立运营的创新机制,将其打造为区域文化对话的核心枢纽,通过持续、多元的展览议题,不断发起新的公共文化对话,让美术馆成为思想激荡的策源地。新闻工作者要持续加大艺术文化宣传力度,从艺术家身上学会如何发现与挖掘美,将艺术创作中凝练的观察力、思考力与创造力,转化为新闻叙事的能力,推动文化艺术与新闻宣传深度融合,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主题、贴近群众生活的优秀新闻作品。有关部门也要主动靠前服务,优化资源配置,为各类艺术文化的表达与呈现创造更为宽松、便利的条件,让艺术的创造力充分涌流,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动能。
编辑:范冬梅
责编:杜开舟 张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