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磁荟-沙坪坝融媒 记者 张浩)“我们打造的‘巴渝实践站’本质上是一个 ‘社会治理枢纽’。” 在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一场关乎民主如何扎根基层、治理如何贴近民生的生动实践正在悄然发生。
作为全市首批“集成式标志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以下简称“巴渝实践站”),这里装下了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25个功能,形成“上墙有形、入手能用、落地有声”的基层民主新平台。该“巴渝实践站”的负责人、中心湾社区党委书记张义清表示,虽然装得东西有点多,但其真正的“价值归属”,落脚在了让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日常生活。
一站多能的“幸福港湾”
“这个夏天,我当了一回‘营养师’,收获了很多知识。”不久前,即将上小学三年级的邓万星在社区举办的“我的健康我做主”职业体验培训课上,通过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为自己“定制”了套营养餐,回去后还自己买食材给弟弟做了一顿。“他吃得可开心了。”

每到寒暑假,社区里的孩子便会“长满”大街小巷。今年,中心湾社区依托“巴渝实践站”,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趣味阅读、职业体验、心理健康等课程,进一步丰富了社区课余看护的内容与形式。
“我们不只是带孩子,更是要带理想、带梦想。”张义清告诉记者,“巴渝实践站”除了有丰富的文化供给,还要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为青少年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久前,中心湾社区一批老年人在“巴渝实践站”举办的花束钩织技艺班上“毕业”。看着自己满意的作品,老人们纷纷表示:“晚年不怕技多压身,银发生活也能过得有滋味”。

作为该技艺班老师,区人大代表黄雪莉在社区为老人们提供技术培养已有6年的时间。她告诉记者,“巴渝实践站”投用后,更注重挖掘老年群体的“银龄价值”,以公益课程的带动,实现老有所为。
如今,“巴渝实践站”装下了“一老一小”的温暖日常,更承载起代际融合、价值共创的社区治理新图景,孩子们的欢笑声与老人们的谈笑声交织相融,青少年的梦想启蒙与长者的智慧传承相得益彰。
“虽说送外卖才几个月,不过感觉还挺幸福。”外卖小哥陈波来自奉节,在重庆“高温季”跑外卖,社区设立的暖“新”驿站,让他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归属感。

“爬坡上坎多,总想就近有个歇脚的地方。”陈波说,社区“巴渝实践站”急外卖员群体所急,不仅在休息区配置了冰箱、微波炉、充电器等设备,还创新推出积分激励机制,让大家通过参与社区治理、文明劝导等活动获取积分,继而兑换餐饮券、生活用品等实惠奖励。“这些举措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职业被认可、被尊重,跑得更有劲了。”
“‘巴渝实践站’打造的价值不在于容纳了多少功能,而是让宏大的城市治理叙事变得可感、可触、可用。”张义清表示,这是一种“始于需求、归于满意”的实践,是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最生动注脚,也更展现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中“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最根本追求。
民主与法治的深度融合
中心湾社区居民张德英说:“以前遇到问题,邻里之间要么互相埋怨,要么找社区‘等靠要’。现在不一样了,‘巴渝实践站’搭起了‘议事桌’,大事小情都能坐下来好好说。”

能把解忧止纷、协商议事装进“巴渝实践站”,得益于社区潜移默化地将民主协商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张义清介绍,围绕居民矛盾纠纷和社区事务,“巴渝实践站”探索形成了“渝里乡商”六步议事法,从事实本身出发,以有人议、有人办、最后大家评的闭环工作机制推动问题解决。
自“巴渝实践站”建成以来,已开展40余场议事活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3件,处理率达100%。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电梯加装、管网治理、停车管理等民生实事得到高效解决。
“通过搭建协商平台、完善议事规则,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建设者。”张义清说,“巴渝实践站”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又有力度,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今年8月,社区孩子们穿上角色服装,化身“审判长”“公诉人”,完成了一场“小小公民”模拟庭审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让参与其中的孩子切身体验了法律程序的严谨与司法实践的重量。

这种沉浸式普法教育,让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了法律知识,播下了法治的种子。
“巴渝实践站”化身生动的法治实践地,从青少年覆盖到全体居民,以案说法的效果让社区法治观念得到了整体提升。作为基层立法联系点,生动普法工作背后的民主过程和价值选择,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民主立法的建言献策中。
近年来,该基层立法联系点累计收集上报277条立法建议被中央、市级立法机关采纳。居民表示:“现在更能理解立法为民的意义,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特别有成就感。”
前不久,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巴渝实践站”参与社区居民的立法讨论后说:“中国的立法征询开放包容,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倾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主的活力。”

这种民主与法治的良性互动,让法律更接地气,“巴渝实践站”装下的,是让民主更有保障,形成了法治促进民主、民主完善法治的良性循环,也传播着中国的制度自信。
从“试点”到“示范”的升级
中心湾社区“巴渝实践站”的建设,是沙坪坝区探索深化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一个缩影,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基层实际的建设路径。

“‘巴渝实践站’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构建与功能的组合。”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朝霞说,要让“巴渝实践站”深入人心,就要聚焦到民主参与的“最后一公里”、聚焦到城市治理中的细微末节、聚焦到“群众在代表心间,代表在群众身边”的理念实践上。
为此,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3667”工作体系,搭建起“把代表派到家站点、把执法下沉镇街中、把项目汇聚实践站、把治理落在网格间”的多跨协同“四沉”措施。
而让这一系列举措在基层扎住“根”,“巴渝实践站”紧紧抓住了“数字赋能”这个关键。
通过深度应用“人大代表全渝通”“沙磁民议厅”等平台,实现立法征询、家站服务、履职量化等功能的系统集成,结合“向人民云报告”“沙磁工韵”等本土数智平台,实现民意收集、处理、反馈全流程数字化,使响应时间平均缩短80%。
目前,各级代表线下线上接访选民频次提升70%,覆盖群众率提升80%,已解决诉求600余件。

“通过这些举措,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中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更多‘人大样本’。”邓朝霞说,让民主从制度安排转化为生活方式,其本质除了精细化治理中硬件设施的提升,还要关注民主法治软环境的建设和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下一步,沙坪坝将以中心湾社区“巴渝实践站”为“样板”,聚力推动打造一批符合镇街实际、贴近新时代人大工作需求的“巴渝实践站”,着力破解人大工作基层场景少、部门协同难、群众参与度低等难题,创造参与治理的机会渠道,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在基层土壤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并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编辑:范冬梅
责编:杜开舟 张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