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磁荟-沙坪坝融媒 记者 王小生)“这是我们项目组创作的智能生态植物园,我们运用Lasermaker设计结构,再用Comemaker编写程序,运用智能公元进行语音编程.......”“这是我设计的校园服务机器人,它可以智能感应,语音提醒同学们上下楼梯靠右行......”12月20日,重庆树人景瑞小学举行“未来之光·第20期创新教育成果展”活动,六个年级不同主题1556件小型人工智能作品,每一件都让人点赞。

活动中,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都能落落大方,自信自如地介绍自己的人工智能作品。与此同时,科学小实验展示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我做的是空气悬浮船......”“干冰升华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热.....”同学们俨然像一位小小科学家,有条不紊地介绍实验过程,实验原理。放眼整个操场,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成果,每一个孩子都是课程主人。

据了解,此次展示活动是学校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融合创+、科学、美术等多个学科,通过成果汇报、实验演示等多元化方式,既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测评,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成长舞台,更是学校“兰韵无声 精心树人”办学理念的具体实践。邀请社区街道代表、公安系统代表、派出所代表、家长代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运用数智平台,横向跨越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纵向深化推进评价方式综合化,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将每一位孩子吸入科创磁场,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人人展示。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基于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质,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关键阶段,重庆树人景瑞小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依托课堂“主阵地”开足上好“科学素养类”国家课程,全校普及STEAM,分年段分层实施,开发人工智能选修课程48门,全校选课走班,创建“1心六环”数字化项目式学习范式,即以问题为核心,历经“项目提出—制定计划—合作探究—作品制作—展示交流—项目评价”六大环节。学期末,以“作品成果展”为考核载体,以“项目答辩初评”“升级优化复评”为考核方式,获得“优秀”等级即可在新学期选择新课程,助力创新思维拔节生长,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党和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奠基。
编辑:雷诗
责编:冯剑 杜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