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崇荣:陪伴26年 见证区人民医院飞速发展
来源:沙坪坝融媒体中心 编辑: 2024-10-01 08:51:02
新闻摘要:

(沙磁荟-沙坪坝融媒 记者 杨飞)漫步在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看着宽敞明亮的门诊大楼、绿树成荫的医疗街,“沙医人”龙崇荣感到尤为自豪。陪伴医院26年,她亲眼见证了医院飞速发展的一路征程。

71

 

开启梦想之旅

龙崇荣是土生土长的沙坪坝人,小时候的家离现在的区人民医院三峡广场院区不远。上世纪70年代,还是小女孩的她经常扁桃体发炎,没少往医院跑。

当时,区人民医院还叫重庆市沙坪坝区门诊部。在她的记忆里,门诊部只有一排矮矮的红砖平房,“医院看上去很小,但是这里的医生很有亲和力”。

受家人的影响,她后来报考了医学院。1993年,龙崇荣毕业时,沙坪坝区门诊部早已更名为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她渴望成为这里的一员,随着医院业务扩展,1998年初,龙崇荣终于成为了一名“沙医人”。

初到医院,她在院办工作,经历了医院向规范化发展的一件大事,创建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和当时许多医院一样,部分科室仍采取外包的形式,一楼临街的用房还用来出租开花店、小卖部、餐馆等。”龙崇荣回忆,直到1999年二乙综合医院创建成功,整个医院面貌焕然一新。全院上下铆足干劲,各项制度日益完善,外包的科室陆续收回,一楼临街用房改为了医疗用房。

1999年龙崇荣回到内科当医生。在工作中,她发现各种诊疗技术日新月异,便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要“走出去”,到西南医院心内科进修,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1年后,当她回到医院,开展心梗溶栓、食道电生理检查等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慢慢地,医院也掀起了一股学习新知识的热潮,带回来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推动了医院的快速发展。

 

与医院共成长

2003年,医院向规范化管理又迈出重要一步——学科细分。龙崇荣介绍,此前,医院只有内科、外科、医技科,这次分科后,大内科细分为内科、儿科及急诊科。

新成立的科室需要选拔科主任,院领导信任她,鼓励她竞聘。这一次,龙崇荣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成功竞聘为急诊科主任。“当时,整个急诊科只有5个医生。由于此前急诊科没有设过科主任,大家习惯了接受护士长管理,我这个科主任最开始也要受护士长管。”龙崇荣笑着说。

尽管此前没有当过急诊医生,但龙崇荣深知,急诊涉及诸多病种,需要不同学科知识来解决纷繁复杂的急救问题。为了提升科室业务水平,她再次选择“走出去”,派出骨干医生围绕重点病种进修专科知识。在急诊科期间,龙崇荣主持完成了2项市级科研项目。随着科室发展,如中毒灌洗、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急性心梗溶栓等抢救新技术,均陆续开展起来。

在急诊科冲锋陷阵10年,龙崇荣及其团队,为后来急诊科成功创建区人民医院首个“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付出了汗水与青春。

2013年,医院向创建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吹响冲锋号。龙崇荣来到内二科当主任。医院一边积极迎检,一边有步骤地装修,同时还得保证患者有序就诊。龙崇荣回忆:“为了配合医院建设,3个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副护士长都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斗志昂扬。”

2014年,二甲创建成功,医院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74

 

见证历史蜕变

“也是从那时起,医院更加重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龙崇荣看到,医院不断鼓励员工“走出去”,学习先进诊疗技术,同时也积极“引进来”,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到医院坐诊、查房、指导,带领学科进步。

随着学科逐步细分,直到现在已设有临床和医技科室40个,其中就包括龙崇荣一手创建的内分泌科。

73

在医院的支持下,龙崇荣源源不断地把医护人员送出去学习,同时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夯实科室力量。2017年,在内分泌科创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时,副院长谷晓琴让龙崇荣把准备向评审专家汇报的材料先讲给她听。第一遍,没讲好,修改;第二遍,还是没讲好,再改……龙崇荣修改了20余次,最终答辩一举成功。

就是在这样上下同心谋发展的氛围下,医院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在沙坪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占地101亩的新院区开工建设;2022年3月,医院签约成为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2022年9月,新院区正式启用;2023年7月,成功创建为三级医院……近年来,医院从多家三甲医院引进学科带头人近30名、技术骨干近100人,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72

“看到一路走来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和振奋。”在龙崇荣看来,成功创建三级医院,意味着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一代又一代“沙医人”阔步前行在筑梦、追梦、圆梦的跋涉征程中,始终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将梦想薪火相传。

 

编辑:陈云鹤
责编:冯剑 杜开舟

沙坪坝新闻网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沙坪坝发布
沙磁荟微信公众号
沙坪坝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