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城·当“燃”青年|徐代果:在创新创造的“沃土”里培植中国“芯”
来源: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罗海霞
2024-01-03 11:27:39
新闻摘要:
关注“沙磁荟”,了解沙坪坝更多权威信息。

有一束光,正穿透时间的缝隙,切割出未来的轮廓,青春的光芒点亮城市的色彩。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作为青年发展型城市,沙坪坝围绕突出青年需求、解决青年问题、体现青春担当、照顾青年特点来设计政策、丰富场景、构建平台,打造万千学子向往的青春之城。从今天起,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将全媒体推出《青春之城·当“燃”青年》系列主题报道,从一群激情洋溢的青年人,一批朝气蓬勃的青春事业中,生动展现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
本期推出青年人物——徐代果。在他看来,“青春之城”是一个环境优美、思想活跃、人才聚集、充满活力的地方。是在创新创造的一片“沃土”里,培植出中国“芯”的地方。

青年因城市而聚
城市因青年而兴
青年
是创新创造最活跃群体
今年以来,沙坪坝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战略机遇,找准定位、火力全开,系统重塑创新驱动、开放引领新优势。
在这一过程中,科技的前瞻性、产业的协同性以及城市空间发展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沙坪坝把“象牙塔”的基础科研转化为领军行业的丰硕成果。“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成为一片青年人创新创造的“沃土”和逐梦的舞台,无数新时代人才“背包客”的故事正在这里续写······
我眼中的‘青春之城’,是环境优美、思想活跃、人才聚集、充满活力的地方。
虽说“80后”的标签在如今00后异军突起的浪潮中有一定的“年代感”,但思维活跃、善于交流、敢闯敢干的徐代果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一副“少年感”。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等新兴产业成为全球芯片应用的主战场。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长期保证它们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或多或少对我国进行施压封锁。这是徐代果从事芯片研发这些年最深切的感受,其背后,也是我国在关键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所面临的压力。
“在新发展阶段,如何突破芯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如何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攻坚克难的目标。”徐代果说,“芯片”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和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只有把高端芯片的自主研制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把高端芯片技术嵌入到航空航天、新能源、人工智能、仪表仪器等重大产业链当中,才能带动我国高科技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之前,由我牵头设计的一款芯片,但该芯片在国内还处于‘空白’,所以指标要求特别高。”徐代果告诉记者,四年前,他接手了一个重点项目,目标就是为某科技型行业设计一款专用芯片。而在接手这个项目之前,他对于该项目经验并不算多。“国外有相似指标的产品,但技术垄断下,我们买不到就必须要自己研制。”
自主研制,对于徐代果而言,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加速超车”,要么“换道超车”。“当时我查阅了一部分资料,发现该指标芯片的研发,西方国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做到现在的水平,而我们要求3—4年做出来,所以压力特别大。”徐代果说。
在现有的资料和技术积累基础上,徐代果形象地把这样“举步维艰”的研发过程形容为走在“无人区”。时间上的紧迫感,要“加速超车”显然不能实现,只能是绕开目前的技术限制,经过层层科学论证,找到全新的技术路线,实现“换道超越”。
“有时候走路在想,吃饭在想,甚至睡觉都在想。”徐代果说,青年人是有韧劲不服输的,尤其是搞科研的人,一定是要精益求精。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目前,对于该项目的技术指标要求已经有了一整套可行性方案,对于下一步成果转化已经是近在咫尺。“虽然一路都很艰辛,但是能在核心技术上打上了‘中国智造’的标签,是一件很骄傲的事。”
通过潜心专研,徐代果先后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9项(9项排名第一),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40项排名第一);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创业创新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入选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获重庆市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等称号,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博士后计划。
“只有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他通过把在数据转换器领域提出的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建立为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池,不断缩短该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需要有一片良好的创新创造‘沃土’。”徐代果说,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一方面需要结合国家和市场的需求,以项目为引领,逐渐解决项目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再进一步突破更高一层面的关键技术,获得螺旋式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等机制,产生良好化学反应,不断增强人才获得感,激发人才的内在潜力和创新动力。
为了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近年来,沙坪坝厚植科技人才发展的土壤,确保科技“金凤凰”能“有枝可依”。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网络,聚焦数智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三大科技领域,迭代升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深入实施“星耀沙磁”计划,推动科技交流、技术转移、协同创新、产创融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建设创新驱动示范区。
此外,始终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思维,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更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目前我们的团队中多数是青年人,他们中甚至有的已经是某一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徐代果说,他能感受到更多年轻有为的青年人,如今不再为了“外面的世界才能大有可为”而频频“出海”,也都愿意留下来发展。这是一种风向标,是城市有针对性提供的发展政策,让他们也能就近实现知识的价值、劳动的价值、人才的价值。
徐代果举例说,沙坪坝创新资源富集,高校积聚。随着城市创新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青年人一方面能够把自己的学识就近付诸于实践,从而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同时也能依托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的系列平台,让他们抓住机遇,紧跟国家市场需求,就地转化科研成果,促生蝶变效应,高质量赋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这就是一种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截至目前,沙坪坝聚焦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关键环节,统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编制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科技等 5 大方向 21个重点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库。引进 6 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优化整合创新载体平台到 35 个,大力发展楼宇 经济,新建、集约创新空间超过 120 万平方米。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深化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构建多个大型孵化器集群、生态型科创社区。完善建立“招才引智—培育助推—安居乐业”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才社会保障、 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实施“沙磁人才”政策体系,大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以场景统领业态、吸引客流,融入科技感、保留烟火气,引入咖啡、餐饮、文化、娱乐等业态,打造年轻人、创业者喜欢的沉浸式、体验式复合业态。在沙坪坝生活工作的这些时间,徐代果深切感受到了这里的创新生态对青年科技人才强大的吸引力。
他相信,沙坪坝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过程中,创新创造的丰沃“土壤”,会吸引更多有理想、有拼劲的年轻人,让青春在这座城市更出彩。
总编辑:罗 飞
审 核:冯 剑
责 编:刘 柳
编 辑:罗海霞
记 者:朱雯娟 张浩 王梓豪 罗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