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家桥街道学府广场,从下午到晚上都有文娱爱好者在这里活动,在不少人的眼中,“河边舞厅”成为了陈家桥龙凤河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但音量过大形成的噪音,却成为文娱爱好者与居民之间矛盾的焦点。除了学府广场,辖区其他公园广场也存在类似情况。为促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音污染防治法》,近日,陈家桥代表小组的的区人大代表们针对公园广场的文娱噪声问题进行了系列走访调研。
代表们在现场询问了居民,了解到每天下午的广场都非常热闹,除了舞蹈队外,还有民乐和歌唱爱好者,外放的音乐声给住在附近的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社区面对分散、复杂的广场舞伴奏产生噪音的问题,除了在接到投诉、日常巡查时,对“过噪”行为劝阻、预先提醒外,一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通过走访调研了解了广场公园噪声扰民的基本情况,代表们与街道相关科室、派出所、社区坐到了一起讨论研究、集思广益。代表们提出可以借鉴全国范围内针对处理该问题的良好范例,由相关科室、社区牵头建立健全并完善公园噪音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开展文娱活动的区域、时段、音量等,对噪声相关活动采取禁止性条款进行明示,同时在公园广场醒目处公示噪声投诉电话,从制度的层面上竖起第一道防火墙。“可以考虑安装分贝仪和降噪音响,利用定向声技术,使广场舞声音的传播范围控制在正前方30°夹角内,两侧音量随角度扩大快速递减,有效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额外的噪声污染”区人大代表周俊华说到;区人大代表刘春霞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居民的宣传引导,如建立“广场舞微信群”,广泛宣传噪声污染知识,提醒文娱爱好者在休闲过程中降低分贝,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建立“居民随访团”,使居民们可以自发地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等。
在综合代表意见前提下,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形成了《陈家桥街道公园广场文娱噪声防治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有序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化解矛盾。接下来,代表小组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监督作用,持续跟进公园广场文娱噪声防治工作的推进进度,切切实实做到还“静”于民。
(记者 陈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