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坡街道:组建社区“和事佬” 让矛盾在家门口“问诊”
来源:沙磁荟 编辑:雷诗 2023-03-27 15:41:16
新闻摘要: “几天下来都在和对方沟通, 现在就一直事不关己的态度!”前不久,家住石井坡街道的张阿姨发现楼栋下水道渗水严重,找人前来查看发现是自己楼上邻居家管道出现问题。可张阿姨多次找到邻居想处理解决这件事情,却吃

“几天下来都在和对方沟通, 现在就一直事不关己的态度!”前不久,家住石井坡街道的张阿姨发现楼栋下水道渗水严重,找人前来查看发现是自己楼上邻居家管道出现问题。可张阿姨多次找到邻居想处理解决这件事情,却吃了好几次邻居的“闭门羹”。3月23日,“气不过”的张阿姨找到了社区调解员刘平,希望能解决自己家门口的烦心事。

刘平是石井坡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专职调解员。自2017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了社区各类矛盾纠纷6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成为了当地老百姓中有口皆碑的最强“和事佬”。

以法释理 以情动人

能成为最强“和事佬”,刘平从事人民调解工作6年多的时间里,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我要面对的是基层老百姓,作为群众身边的调解员,自然要懂得和群众打交道。”刘平告诉记者,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要做到“情”“法”相通,一方面要充分站在矛盾双方的角度客观看待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也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去年,同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菜市场小商贩的张某与杨某因口角发生争吵,继而产生肢体冲突,导致双方不同程度地受伤,随即去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此后,张某与杨某多次就医疗费、检查费等问题发生争执。

“实际上费用不多,但是双方始终都还是有口‘怨气’在心里面堵着,互不相让。” 调解这次矛盾纠纷的刘平说,为了帮助双方把气顺一顺,他在详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把双方叫在一起进行调解。鉴于双方“火气”大,刘平带着相关法律条文直击主题,有一说一后双方稍稍平下了心。看到紧张的局势有所缓解,刘平便在法的基础上切入情理。从市场建立之初,两家开始搞经营说起,再到两家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等。刘平以朴实的话语帮着双方来了一波“往事回忆”。也正因如此,双方也愿意化干戈为玉帛,一同让刘平作为见证签下协议。而这一场调解还被评为全区2022年度“十大”优秀调解案例。

“我始终认为再大的‘火气’,只要用对方法就都能化解,群众不是不讲道理的。”刘平说,作为调解员就要设身处地为双方考虑,兼顾法理情,化解矛盾既要靠嘴,更要用心,只要真心实意地帮群众办事,就一定能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除了让社区居民能在发生矛盾时,能想到解决问题的身边人。去年,石井坡街道还依托社会治理小程序,在线上开设矛盾纠纷调解平台。群众只需要一键发送自己的诉求,社区就会第一时间进行反馈,矛盾纠纷实现了“不见面”“背对背”化解。

让社区群众懂法、用法

有一年,社区一家商店搞起了促销活动,购物可送高额兑换券,不少老年人参与其中。可不曾想,天上掉下的这块“馅饼”却很快变成“陷阱”,兑换券兑换的商品竟是还要加价销售的三无产品。发现“猫腻”的老年人便找到刘平告知了此事。很快,刘平一边找到商家“要说法”,一边入户摸排、建档登记受骗群众。

“老年人不懂法,很容易上当受骗。”刘平告诉记者,为了帮助老年人挽回损失,那段时间他一边帮助老百姓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同时还给老年人普及法律知识。最终在刘平的努力下,商家不仅如数收回老年人购买的商品,还承担了法律后果。而当刘平再次回看自己当时登记的受骗情况,才惊讶的发现一共受骗了62位老人,涉及金额30万元。

有了这一次帮助维权的经历,刘平看到了社区老年人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在受骗上当后的无助。此后,只要一有时间,刘平就走进社区,走到院坝和老年人们话家常的同时把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讲给老年人听,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而事实上,为了进一步让辖区居民能够守法、懂法、用法,石井坡街道设社区调解委员会7个,实现社区全覆盖建设调委会,调解员25名。2022年调解案件390件,成功388件,成功率99.4%。2023年至今调解案件80件,成功80件,成功率100%。同时,常态化开展法律大讲堂,邀请相关法律专家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宣讲法律知识,回答法治热点话题。

“我们希望通过发挥调解员们熟门熟路的优势,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石井坡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街道越来越多的调解员不仅能在调解纠纷中做说“理”人,更能讲“情面”,在把握政策、法律边界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就能“问诊”并开出治疗的“药方”。

(记者 张浩)

沙坪坝新闻网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沙坪坝发布
沙磁荟微信公众号
沙坪坝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