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站在歌乐山街道的“天池”边上,放眼望去是波光粼粼、倒映着整洁屋舍的干净湖泊。不远处的小花园里,是当地村民悠闲惬意、侃侃而谈的欢声笑语。时机合适,水中偶然入镜的野鸭还让这里别有一番风趣······
“天池”的变化,一方面告别了过去一滩臭水,澄碧如洗后,成为了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的“实景”。而另一方面则是歌乐山街道在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学史力行践初心,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让群众分享治理成果、共享幸福生活。
用“红色”教育强化“绿色”担当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歌乐山街道充分利用“党史”这本生动丰富的教科书,激发党员干部的奋进之力,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来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歌乐山街道坚持从自身发展上找问题、从百姓的关切中找方向,积极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走好“两化路”,以“天池”的变化换取群众的认可,让“红色”教育成为当地党员干部强化“绿色”担当的工作格局。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歌乐山片区,因大批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的无序发展,“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成为了当时的真实写照,“天池”水生态系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雨天出门一身泥、晴天出门一身灰,随着生态破坏所带来的后果,让当地村民对天池原来的美好印象荡然无存。
为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绿色富民工程,奠定乡村振兴坚实基础,守护好歌乐山这块镶嵌在沙区城市中的宝贝,街道吹响了以天池水体治理为“生态”首战的号角。
2019年,“天池”环境整治工程正式提上日程,随着轰鸣的挖掘机和工人的入场,村民们看到了希望。通过清淤、重新铺设污水管网、移栽树木等措施,天池的环境在一天天变好。正当村民享受整治工程所带来变化的同时,2020年环境提升工程也随之而来,“天池”周边的环境得到改善。
环境好了,村民的心情也更好了。茶余饭后,村民三五相邀,都愿意环湖走上一圈,“重拾”当年“天池”美景。
而为了让“天池”变得让村民更喜欢,2021年,歌乐山街道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再次以“天池”为抓手,以“望山、依水、伴湖、欹林”为主题,在“天池”周边增设休闲座椅、运动健身器材、休闲步道、花田景观带、休闲广场、公共卫生间,铺设渗水砖等。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再度走进“天池”,这里树丰草茂、碧波荡漾,早已不见当年“千疮百孔”的“黑臭”模样。村民也能在“天池”边上实现“清晨能锻炼身体、傍晚能休闲散步”的美好愿景。而这样一种“小切口”带动的“大变化”,让基层群众获得了更多幸福感。
让“绿色”本底释放生态“优势”
“天池”之变,随后也让歌乐山街道明确了“以生态治理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思路。
在这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街道广大党员干部,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目标,担当作为,聚焦“清洁、秩序、美化”三个关键,发动群众,搞好“一化两改三不见”专项行动。
“2021年,我们还以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契机,带动村民一起共建美好乡村。”歌乐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述华告诉记者,歌乐山街道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完成了800余栋农村旧房改造和外立面整治,改造了1100多户农村厕所,栽植花卉苗木2万平方米。在做好生态文章的同时,还积极谋划产业转型,解决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问题。以当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为抓手,各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发挥作用,坚定走好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辣子鸡”、“蒋胡豆”、“双嗒麻油”等乡土品牌还先后获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的“颐麓欢歌”、“果香漫城”、“路亚基地”、“伊斯特庄园”为游客提供特色农业、休闲垂钓、户外运动等项目;“天池花田”、“阳光水岸”、“落霞听涛”等景点,在可观可玩之处,增强了文化内涵,城里人“周末到歌乐”已渐入佳境。
“特别是遇到天气好的时候,不少城里人还拖家带口来这里过周末。”当地村民左明竹告诉记者,随着“天池”环境得到改善,加上周边配套的休闲旅游项目增多,每逢节假日就特别热闹,甚至自家住在城区的亲戚也是一有空闲就忙着和他联系,还三番五次建议他搞“农家乐”。
而事实上,“以生态治理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思路也绝不是止步于此。如何进一步夯实“绿色”本底?唐述华以“天池”整治为例,给出的答案就是要继续深入践行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化、常态化,以学促干,外化于行。
“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为群众办实事上。”唐述华说,下一步,歌乐山街道将立足于沙坪坝“长架子、长肌肉、长模样”特殊阶段,围绕“图新图变图强”总体目标,按照创建四个示范区的要求,高水平绘就中部“诗意田园”。同时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实施田园、菜园、果园、花园和家园“五园共治”,为奏响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贡献歌乐山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 张浩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