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社会治理的“另一面” 探寻“和美之家”因何而美
来源:沙磁荟 编辑:雷诗 2021-12-30 16:14:56
新闻摘要: 点击查看详情

位于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的“和美之家”,虽说是一个老旧小区,但在这里,有一种幸福叫做“焕然一新”、有一种美好叫做“守望相助”、有一种激情叫做“居民自治”。他们用观念上的“更新”使自己站上了社会治理舞台的“C位”,让老旧小区也能成为幸福家园。

七年的轮流守护

“和美之家”的诞生,可以说是团结坝社区开展居民自治工作的最初探索,简单且充满温情,一搞就是7年。

团结坝“和美之家”位于团结坝398号附近,由小区28个单元楼758户组成。由于没有统一的大门,导致小区里时常都有居民家中被盗。

干净整洁的“和美之家”

2014年10月,在社区的组织下,小区居民成立了自治管理委员会,通过商讨形成了一个“合围”小区的管理方案,将28个单元楼内的住户合围成一个小区,同时在小区设5个进出口大门,并由居民承担日常巡查任务,保障小区安全。

虽说日常巡查由居民承担,为了进一步细化管理方案,居民们还达成一致意见,每天由一户居民负责环境卫生和安全巡查。早上6:30,轮值的居民准时打开小区大门,冬季晚上21:00、夏季23:00关门。钥匙由居民轮流掌管,自觉移交下家。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盗窃案件的发生,但有时候晚归的居民要进小区就会略显尴尬。

小区里安装的电子门禁系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5年,社区把小区的进出口改为电子门禁系统,居民即使晚归也不需要人工开门。同时还在社区加装了电子监控系统进行24小时值守。而当初让居民轮值社区日常巡查的工作却没有因为加装这些电子设备而停止,758户仍然遵守最初的管理方案,每天一户居民巡查后还要每周做总结,把发现的问题向社区汇报。

“规矩是大家一起定的,你情我愿。而且我们算了一下,小区里的住户都是两年一轮。”居民胡清智告诉记者,“值日”居民都很认真,特别是发现环境卫生、安全隐患等问题都会及时上报和告知居民。像夏季暴雨来临,“值日”的居民就会提醒大家收衣服、关好门窗,冬季就会提醒用火、用电安全。“有时候自己没注意,巡查的居民一提醒,就知道做好相应的防范,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也正因如此,社区居民把这样一种自治模式叫做“我为大家护一天、大家为我护两年”的暖心“规矩”。而这一“规矩”运行7年多来,共有2653户次居民参与巡查、值守,发现解决各类问题600余件,实现了小区内7年来无一例重大盗、抢案件发生。

今年,单元楼还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提高了小区的安全保障。而胡清智告诉记者,这套“人脸识别系统”对独居老人也特别友好。只要楼栋里的独居老人一天内未刷脸出入,系统就会向社区发出提示,让工作人员上门查看。

社区里的“小两会”

走进“和美之家”,你会发现有在休闲座椅上谈笑风生的,有利用健身器材健身的,也有在平整干净的院坝中遛宠物、打羽毛球的,甚至有的还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文艺活动。老旧小区里总有居民抒发闲情逸致的地方。而居民们能在家门口就开展这些种类丰富的活动,还要从社区里的“小两会”说起。

“和美之家”里的文化墙

事实上,“小两会”是居民们对社区每周召开的网格民情分析会和居民议事会的简称。因为在会上居民可以提出相关诉求和建议,所以大家形象地称之为“小两会”。

居民参与社区“小两会”

居民陈定秀喜欢做手工,过去社区里也没有专门的场地,更不用说有专业的老师来教。为此,陈定秀通过社区召开的“小两会”提出了希望社区开展艺术培训的建议。没过多久,社区就制定了一套艺术文化培训课,每周都会有一些志愿者或者专业讲师到社区授课,同时提供专门的场地给居民使用,这让像陈定秀这样喜欢艺术的居民特别开心。而最近,陈定秀又和社区里的几个好姐妹又学起了编织艺术。在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外面虽是寒风阵阵,但是室内的空调吹得陈定秀脸庞红彤彤,惬意地把手中的毛线编织成一朵朵绽放的玫瑰花。

陈定秀的诉求通过“小两会”得到满足,其实是这些年“和美之家”里的居民在社区大小事务上充分掌握话语权的一个缩影。过去,居民有想法憋在心里,现在,社区任何居民可以通过“小两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关于社区建设的各项议题也都能在会上让居民发表意见。于是那些希望环境越来越好的居民看到了“家门口的风景”、希望有更多休闲设施的居民迎来了公园和座椅、期待退休后在精神文化上有需求的居民得到了一系列丰富的文化生活······共建即共享,居民“主人翁”的地位在不断凸显,这些满满地“收获感”得益于居民自治观念的不断提升,社区里的事不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

停车场背后的故事

“和美之家”要的就是和和美美,但事实上也有一些矛盾不可避免,比如“停车难”。

“和美之家”新建的小区停车场

如今在“和美之家”就有一个能容纳100个车同时停放的停车场。看上去这个停车场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背后却大有文章。

在没有修建这个停车场前,有一段时间居民因为“停车难”产生的矛盾可不少,乱停乱放,不仅阻碍居民出行,同时还堵住了一些消防通道,给老旧小区增加了不少安全隐患。

而事实上居民也并不愿意“乱”停车,确实是因为社区没有一个提供给居民使用的停车场。有一次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上,有居民就建议,把拆迁以后一直荒芜的空地开辟出来作为停车场使用。社区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确定该区域可以用于修建停车场以后,便组织了一场“议事会”邀请了辖区的居民代表和“有车族”们就空地作为临时停车场进行专题商讨。

虽然有了地方停车,但东一辆西一辆,停车也不规范。居民决定再次靠自己,既然争取到了一块地,就要高效利用起来。于是由居民曹权彬、陈定秀、郑东为代表的5人临时停车自治小组在民间产生。

在自治小组与社区居民的协调下,停车场实施了封闭管理,同时拟定了自主管理临时停车场方案并在居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方案要求,一是需要停车的用户每户收取500元保证金,每月交纳50元清洁费;二是居民小区内禁停所有车辆;三是自治小组在临时停车场安装摄像头、聘请清洁工、监督符合条件的停车主遵守停车纪律;四是根据交巡警建议,只设定100个停车位;五是建立停车场微信群,所有车主必须进群。方案一出,居民全票赞成,同时还在居民和车主之间选举产生自治监督小组开展日常维护工作。

车位有了、方案有了,一个标准的停车场就这样在居民的群策群力下诞生,选举产生的自治监督小组成员也开始了日常工作。而为了珍惜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成果,居民还达成共识:那就是大家必须按时自觉缴费、自觉接受监督、自觉规范停车,如果有不遵守且不听劝导的,停车场就不允许他再停进去,停车场的微信群每月必须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并接受社区纪检小组审计。如今,所有的车主都按规定使用,大家纷纷表示:“这就是我们自己建起来的私家车位”。

【后记】“和美之家”因何而美?从社区里发生的三个故事就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让居民的事自己管,小区事大家管。通过党建“搭台”,居民“唱戏”的方式,老旧小区里的居民信心更敞亮、“主人翁”的地位更闪亮。团结坝社区党委书记杨春敏说:“只有发挥起居民的主体作用,让居民成为社区最美的‘风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记者 张浩 文|图)

沙坪坝新闻网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沙坪坝发布
沙磁荟微信公众号
沙坪坝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