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烈日深山寻宝

2024-08-29 09:27:18

听新闻
风景动图修改

8月21日,烈日当空,室外温度40℃。在唐国桂带领下,由6人组成的文物普查组来到靛水街道张家坝社区的凉风口。他们要对一段修建于明清时期的凉风口古道进行实地调查。

2024年8月19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物普查组工作人员正在清除凉风口古道上的杂草杂木。 (1).jpg

清除凉风口古道上的杂草杂木。

  唐国桂是彭水县四普工作专班文物普查组组长。“大家再检查一下,砍刀、绳子、摄像机、照相机、标尺都带好没?”出发前,唐国桂再次高声地提醒着大家:“水一定要带好,这趟一去就是一半天哟。”

2024年8月19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物普查组工作人员正在清除凉风口古道上的杂草杂木。 (2).jpg

工作人员在山林中穿梭。

  沿着山路,文物普查组手持砍刀清除道路上的杂草荆刺,在山坳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着。“大家小心,注意头上和脚下,怕有蛇虫和马蜂。”荆刺把衣服裤子刮得扑哧扑哧作响,唐国桂用手抹着满脸的汗水,不停地叮嘱着大家。

2024年8月19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物普查组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座明清时期修建的古桥进行测量。 (3).jpg

测量统计。

  向山林深处前行约1公里,在一个叫桥沟湾的地方,唐国桂停下脚步。“‘马蜂桥’就在脚下,大家清除一下杂草,来测量统计一下。”看着大家还有一点疑惑,唐国桂手持砍刀,沿着山坡清出一条路,站在边上,一眼就看到藏在杂草后的石拱桥。

2024年8月19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物普查组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座明清时期修建的古桥进行测量。 (2).jpg

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座明清时期修建的古桥进行测量。

  6个人在山沟中忙碌了起来。有的手持砍刀清除杂草杂木,有的拿着无人机、相机进行全景拍摄,有的拿出标尺进行测量……对桥梁的调查工作在山沟中紧张有序进行着。

  唐国桂一边做着记录,一边叮嘱大家小心。“到处是沟沟坎坎,地又湿滑,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你们看,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桥底采用梯级方式板石铺底,外侧则用‘八字’形护坡,青石浆砌,这样就可以减轻山水冲刷,桥梁就更加牢固。”一边做记录,唐国桂一边向大家讲解了起来。

2024年8月19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物普查组工作人员正在用设备拍摄文物影像资料。 (1).jpg

数据采集。

  1个小时左右,大家完成了对石拱桥的拍照、测量、绘图和桥体数据采集。“桥梁长5米、宽4.2米、通高6米,拱高4.5米,条石砌基,精工条石拱券,建在冲击沟上,两端是较为松软的泥土。”唐国桂的记录本上记录着马蜂桥的各种数据。

2024年8月19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物普查组工作人员正在记录文物资料。.jpg

记录文物资料。

  对马蜂桥数据采集完成后,普查组收拾好行装,沿着古道继续前行。“现在有公路后,这个路就没人走了。”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唐国桂说,此次普查,就是为了摸清凉风口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及保存状况,充分发挥古道当今价值,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凉风口古道海拔在273米到812米之间,是一条建在崖壁上的道路,曾经是彭水县城往西的重要陆上通道,现存古道总长约4公里。当天,文物普查组在山林中穿梭,在崖壁上攀登行走,用了5个多小时的时间,走完了凉风口古道,并对古道上发现的2座石拱桥、1座石板桥、1口涵洞、2方石刻以及1通碑记等文物进行数据采集。

  据了解,彭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市文物资源大县,目前,全县有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1349处。今年5月以来,彭水文物普查队深入一线,对已认定、登记的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就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科学判断文物保护形势、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唐国桂说。


代佳兴

作   者:赵   勇

编   辑:吴炳霖

责   编:黄智宇

总值班:杨元忠

总编辑:冉显东

汉葭街道:立足“小网格” 做优“大服务”

微信图片_20240507110940

 

 

责任编辑:赵秀梅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评论(0)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