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养生猪 走上“富民路” 黄克伦的创业故事

2025-09-18 12:16:38

听新闻

图片

 

  初秋的三义乡莲花村,稻田里的稻穗已染上浅黄,山间的晨雾尚未散尽,凉意顺着田埂悄悄蔓延。但在黄克伦的生猪养殖场内,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标准化厂房里,通风扇嗡嗡作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生猪挤在食槽边欢实地进食,发出满足的哼唧声;黄克伦挽着袖子,推着满载饲料的推车穿梭在猪舍间,额头沁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抬手一抹,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满足笑容。

 

黄克伦正在搬运饲料。记者 李亚军 摄影

黄克伦正在搬运饲料。 李亚军 摄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的 “养殖能手”,多年前还是在厦门打拼的务工者。“那时候在厦门做建筑技工,收入确实不少,但心里总像空了一块。” 黄克伦停下手中的活,望着远处自家的方向感慨道。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太好。每次打电话,老人总说 “家里都好”,可他从村干部偶尔的念叨里,早就摸清了家里的难处。

  “2017 年冬天,村支书又给我打电话,除了问冷暖,还特意说县里针对返乡创业的养殖户有补贴,新建圈舍、修化粪池都能拿钱,还管技术培训。” 黄克伦说,那一刻,返乡的念头像扎了根似的疯长。反复盘算后,他把多年来攒下的积蓄全部取出来,2018 年春天,毅然踏上了返乡路。

  创业的难处比预想的更多。创业之初,他既缺乏专业技术,也面临资金压力。政府了解情况后,主动帮他报名参加了县畜牧局组织的免费养殖培训,并按程序为他落实了相关补贴政策。“前前后后参加了七八次培训,政府还为我发放了2万多元的化粪池修建补贴,让我信心更足了。”

  可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为了不影响村民生活,养殖场建在村后山坳里,进出全靠一条坑洼的土路。雨天泥泞不堪,饲料车陷在半路,得雇人一袋袋扛进养殖场,每袋饲料多花 5 块钱运费;去年秋天卖猪时,拉猪车进不来,只能把猪赶到三公里外的公路边,有两头猪因为应激发烧,一下子损失了几千块。2023 年底,黄克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驻村工作队反映了情况,没想到工作队当天就去现场勘查,还拍了视频向上级申请 “产业路建设专项资金”。2024年6月,道路开工,9月全面竣工,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养殖场,彻底解决了运输难题。

  如今,黄克伦的养殖场已实现现代化管理:自动喂食机、夏季风机降温、冬季吊顶保温等设备一应俱全。截至目前,他累计投入200多万元,养殖厂房占地五亩多,存栏种猪150头、生猪1500多头。去年出栏800多头,收入200余万元;今年预计出栏1000多头,效益稳步提升。

  黄克伦的成功,正是三义乡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乡推出 “返乡创业绿色通道”,从政策补贴、技术培训到设施配套,为创业者提供 “一条龙” 服务。一条条产业路修到家门口,一次次技术培训送到田间地头,一笔笔补贴资金暖到心坎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捧起了 “致富饭碗”,走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 “富民路”。

 

代佳兴

来   源:彭水日报

作   者:李亚军    黄婧曦

编   辑:李运钊

责   编:赵   琴

乡村振兴 · 彭水在行动 | “蛋花姑娘”助农直播带火“乡村味”

责任编辑:谢朝芬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评论(0)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