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庄稼损失了多少,都统计全了没有?该报保险的要尽快上报,尽量减少大家的损失。”7月6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席卷了保家镇东流村,次日清晨,驻村第一书记韩旭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立即赶到了受灾地点。
韩旭(左一)正在大棚里查看辣椒长势。李运钊 摄
现场,大片倒伏的玉米青苗映入眼帘,地里的遮阳棚被撕扯成了碎片,村口的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标识牌“屈腿”躺平……看着暴风雨后的景象,韩旭眉头紧锁。在田间地头,他仔细查看每一处受灾地块,详细了解倒伏庄稼的面积和受损程度,对于受灾的村民,他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表示会利用保险为大家进行赔付……
而这,只是他在驻村工作中面对的再普通不过的日常。
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作为一名典型的“三门干部”,韩旭从一名埋首案牍的机关干部成长为一名充满“土气”的驻村书记,下了不少功夫。
建强班子
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2024年10月,根据组织安排,韩旭从中央外办来到东流村工作,由于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成为他那时面临的最大挑战。
“调查研究是破解一切问题的法宝。”初到东流村,韩旭花了整整两个月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走遍了东流村的每个村民小组,走访了保家镇的其他11个村和社区,以及善感乡、润溪乡、郁山镇等有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乡镇。“我发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我家门口的路什么时候能硬化?七八月份干旱的时候,我家没水喝怎么办?’”。调研让他迅速摸清村情,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足、民生需求迫切,这份“问题清单”成为了他驻村工作的“任务书”。
“到村里开展了一定的实践锻炼之后,再次重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更加感受到其博大精深和磅礴伟力。”韩旭定期组织东流村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学习,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统一村党员干部的思想,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韩书记对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号召大家不大吃大喝、不搞铺张浪费,自己也以身作则,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东流村党支部书记刘中凡说。
发展产业
铺就富民增收之路
近年来,东流村以产业发展为引擎,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坚实道路。
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东流村发展黄精粮食套种、林下黄精种植产业250余亩,预计亩产值20000元。同时,落实联农带农机制,采取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为25户村民户均增收8000元。
韩旭还着手调整产业模式,协调企业实行“订单化种植、保护价收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群众充分享受黄精产业的发展红利。“企业下多少订单,村民就种多少,还提供每斤3元的兜底收购价格,解决村民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担忧。”
在大棚种植领域,村里建成两个总面积约 8100 平米的蔬菜大棚,大力发展羊肚菌、辣椒等特色种植,不仅为村集体每年增加 6 万元收入,更通过提供务工岗位,让 20 户农户实现年均增收 5000元,小小的大棚成为村民的 “致富棚”。
村里还建起电商平台,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农产品插上了“云翅膀”。今年以来已实现农产品销售额 25 万余元,村里还计划拓展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力争今年销量再创新高,让更多“土特产”通过数字经济走向广阔市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心系群众
破解民生急难愁盼
韩旭将走村入户、召开院坝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作为驻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途径。“我长期患病,每次外出打工回来韩书记都会问我们的身体怎么样、收入有多少,需要村里提供哪些帮助,叮嘱我们要注意身体健康,逢年过节还会来慰问我们。” 村民杨育翠说。
基础设施薄弱曾是制约东流村发展的一大“瓶颈”,韩旭从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让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道路建设上,韩旭积极到县里协调项目,经过努力,村里 10.3 公里未硬化道路已纳入今年的硬化计划。“这些路不仅是出行路,更是产业路。”他说,道路硬化了,农资运得进、产品出得去,村民再也不用担心走泥巴路和断头路。季节性缺水也是困扰村民生活的一大难题。韩旭到村里以后,牵头实施饮水工程,去年从保家镇引水至村,今年又启动水管线路铺设和新蓄水池建设,计划2026年让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以后群众用水再也不用看天吃水了。”
“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道路硬化工程和人饮水工程的建设工作,推动中药材黄精产业的提档升级,扩大种植面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此外,我们还将积极参与乡村国际合作点的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对外讲好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对于东流村未来的发展,韩旭充满信心。
从 “三门干部”到群众信赖的 “贴心人”,韩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在他的带领下,东流村班子强了、产业兴了、设施全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来 源:彭水日报
作 者:李运钊 王晓琪
编 辑:李光泽
责 编:龙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