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润溪乡莲花寺村2000亩布福娜基地硕果累累,28个星空露营平台游客如织,村集体生态鱼塘波光粼粼……这个曾因大山阻隔的深山村寨,如今已蜕变为“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村”。
张楠(右)正在向种植户了解辣椒种植情况。
这一切改变,源于市生态环境局派驻的第一书记张楠四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他以环保专业赋能生态振兴,用“村集体+农户”模式激活产业动能,让莲花寺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着眼长远规划
生态振兴筑根基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莲花寺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房舍,房舍外墙上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环保墙绘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2021年担任莲花寺村驻村第一书记后,张楠积极筹资30万元资金,实施“环保宣传进农家”项目,将政策解读与乡风文明融入墙绘艺术,成为村民日常最生动的“环保课堂”。
村民晏清选指着家门口的画作感慨:“以前总觉得环保是城里的事,现在连孩子都知道要爱护环境,不能乱倒垃圾。”
如今在张楠的带动下,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莲花寺村在犄角旮旯也看不到生活污水、畜禽粪污的痕迹。
原来,张楠在走访中发现,全村共有46家规模养殖户,附近村民深受畜禽粪污的侵扰。“畜禽粪污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何实现‘变废为宝’?”一直是张楠思考的问题。
经过前期的了解、沟通,张楠创新“摸底+整改+示范”三步法:逐户登记造册,制定环保标准,争取扶助资金推动治污设施建设。莲花寺村养殖户向福秀算了一笔账:“改建沼气池花了8万元,政府补贴了5万元,现在污水变肥料,一年还能赚3万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市生态环境局投资的村级污水处理厂,预计2025年建成后,将实现全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污染问题将彻底解决。
“作为一名环保干部,我有责任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让莲花寺村的天更蓝、水更清。”看着莲花寺村的环境越来越好,张楠这样说。
产业赋能提质效
创新模式富农家
在莲花寺村3组的布福娜种植基地里,布福娜幼果挂在藤蔓间,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个挂在树梢的小青梅。
这小小的布福娜见证了从“荒山”到“金山”的蜕变,产业的发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张楠积极引导村集体构建“种植+加工+旅游”全链条:村民以土地入股,实现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开发产业基地的旅游度假项目。这一产业布局成效显著,2024年布福娜产业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带动78户农户增收。
莲花寺村的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复合化趋势。2023年试种的150亩榨菜刚收获,2024年引进的300亩生态水稻和500亩辣椒已下种。张楠引导村民创新“轮作+套种”生态农业模式,例如在水稻田养鱼、辣椒地套种大豆,使单位亩产提升30%。村民晏清江高兴地说:“一亩地两份收成,加上务工费,一年能赚1万多元。”
除了种植业风生水起,在张楠的带动下,莲花寺村的养殖业也探索出了新路子。“没本钱也能养牛!”养殖户晏林江的底气,来自张楠首创的“村集体+农户”分散托管模式:村集体提供牛犊和技术,农户负责饲养,收益按比例分成。
张楠介绍:“该模式已吸引15户农户加入,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更值得称道的是,村集体回购低保户晏小辉家的9头肉牛,有效解决了肉牛的销售难题。
盘活闲置资源
激活发展新动能
曾经资源沉睡、面貌待兴的莲花寺村,在张楠的带领下,正悄然发生着蝶变。
张楠利用莲花寺村3组闲置池塘发展生态养鱼,投放鲈鱼、鲫鱼苗种2万尾,预计年产值达10万元。同时,还与周边景区餐馆签订供销协议,打造“莲花寺生态鱼”品牌,解决销售难题。曾经的撂荒池塘,如今成为了“聚宝盆”。
闲置池塘变“聚宝盆”,庭院花台成“增收园”,在张楠的引导下,村民对庭院统一修建院坝围栏、花台等设施,在美化村庄环境的同时发展庭院经济,扩宽农户增收新渠道。村民曾奉琼在花台边种起桃李等果树:“既能美化环境,一年还能卖2000多块钱。”
四年来,张楠用脚步丈量莲花寺的每一寸土地,累计走访农户超3000户次,解决民生难题127件:为邵彭中家收养弃婴协调落户,圆了孩子10年的“户口梦”;帮村民争取意外死亡赔偿,化解持续3年的矛盾纠纷;争取市生态环境局捐助31万元,彻底解决12户村民安全饮水问题……
如今的莲花寺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人均收入较2021年增长42%,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正如张楠在驻村日记中所写:“乡村振兴不是短跑赛,而是接力赛。只要我们驻村持续种好生态的种子、产业的种子、文明的种子,莲花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来 源:彭水日报
作 者:谢云芳
编 辑:钟 建
责 编:龙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