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
渝中融媒体中心-重庆渝中客户端(记者 徐潇 摄影 罗云希)渝中是“老重庆的底片,新重庆的客厅”。居住于此,行走其间,如何让幸福“触手可及”?在渝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变得越来越丰富:焕然一新的居民楼升腾起烟火气,几步外的社区医生正暖心接诊,感受街角公园的鸟语花香,耳边是养老驿站的欢声笑语……这些日常生活的片段,共同织就一幅幅美好生活图景。
渝中正在书写的故事,是一场关于城市与人如何和谐共生的深刻实践——探索当期投入可承受、远期成本可平衡、常态机制可匹配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引导耐心资本做“时间的朋友”、做城市更新的“动力源”,重构“投资于人、投资于物”的城市发展逻辑,全力建设舒适便利、普惠多元的品质生活新范例。
居所焕新
构筑宜居“新家园”
如同人类的青春与暮年,一座城市,会成长,会蜕变,亦会衰老。
渝中区建设早、起步快,在享受各种先发优势的同时,也更早地步入城市新旧转换的阵痛期,已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
如何通过“好房子”建设,升级老百姓的人居品质?在渝中,让老旧小区的老房子通过微更新、微改造脱胎换骨,使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正让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跃升。
前不久,渝中区中山二路红星亭坡小区改造“手术”完工,以前宅在家里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小区变得热闹起来。
“小区改造后,增设多处无障碍设施和通道,大家外出方便多了。”红星亭坡小区居民陈渝因肢体残疾出行多有不便,但他最近愿意出门了。
红星亭坡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小区依山而建,地势高差30多米、台阶分布众多,最长阶梯有50多级,却没有电梯和无障碍通道。
该小区改造“手术”于2023年启动,不仅安装了5部无障碍电梯,还修建了无障碍坡道7处、无障碍折叠型通道1处,在梯坎狭窄、坡度高、无法修建无障碍坡道的地方设置3台爬楼机,让居民“按键直达家门”。
这是渝中通过城市更新行动,将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的一个缩影。此外,还有重医家属区、双钢路小区、中山二路片区等一批具有渝中特色的老旧小区蝶变焕新正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为满足新市民、新青年职住需求,渝中区还尝试通过增量提质高端住宅、打造现代社区、建设长租公寓等方式,高标准优化职住空间、提升人居品质。例如,加快推进国浩18T等项目建成,有序推进胜利路片区、枇杷山社区等项目建设,持续提供高品质人居空间。
未来,渝中将聚焦建造市场需求的“好房子”,更新居民生活的“老房子”,提供租购并举的“新房子”,一针一线地织补城市肌理,全力打造高品质居住空间。让一个个老厂房、老街区、老楼宇、历史遗迹,通过城市更新逐步化腐朽为神奇。
服务蝶变
织密生活“幸福圈”
转角遇见的生鲜超市,“家门口”社区食堂的饭菜飘香,还有设施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小时亮着光的城市书房……在渝中,只需一刻钟的路程,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生活的便利触手可及。
深化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渝中正一步步将“日常公共服务不出街道,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从愿景变成现实。放眼望去,城市大街小巷,处处皆是人间烟火最温暖、生动的注脚。
“以前孩子不舒服,总是要半夜跑医院。现在,通过‘幸福宝’可在线问诊,太方便了!”石油路街道居民张女士对“智慧医疗”赞不绝口。据悉,石油路社区的数字化应用“幸福宝”,可提供“我要就医”“我要上学”等“一键直达”的政务和生活服务,已成为智慧生活的区域标杆。
“在企业天地上班,步行10分钟到人才公寓,楼下就是共享办公空间,周末还能参加各种社群活动,生活与事业能完美衔接。”青年创客小王感慨。每年,化龙桥街道开展“青年夜校”“惠企课堂”等就业培训20余场,借力世界500强人力资源公司组织开展招聘会,还有“楼事楼办”让就业咨询、政策解读不出楼宇即可解决,将“圈”的建设与青年发展深度绑定。
上清寺街道曾家岩片区,则围绕老年人、小朋友、青年人、特殊群体四类人群,与6家区级及以上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实现15分钟内医疗保健需求;优化打造9个亲子品牌,形成儿童友好生态圈;搭建“交流合作、就业咨询、政策解读”一体化平台;运用“救助通”“民呼我为”等方式,多维度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让“15分钟生活圈”成为每个群体的“幸福港湾”。下一步,渝中将以“日常公共服务不出街道,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为主要目标,深化打造涵盖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综合服务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迭代建强“街巷里的就业创业平台”“屋檐下的学习课堂”“家门口的医疗诊室”“楼底下的文化中心”“社区中的养老驿站”,让“步行15分钟,幸福全覆盖”的民生画卷愈发斑斓。
功能提质
畅通城市“微循环”
就医停车难?全市首条健康专线3238路在渝中开通,可直达重医附一院门诊楼下。
上学换乘折腾?渝中开通学生专线3209路,直达人和街小学、人民小学、求精中学等校门口。
旅游找路“打脑壳”?8条特色观光巴士,串联渝中各大热门景区景点,让游客坐着公交就能畅游山城美景……
道路交通的“舒筋活络”,大大提升了居民出行效率,也正在成为城市品质提升与民生福祉改善的“金钥匙”。
目前,渝中区已建成轨道站点19个(换乘站9座)、公交站点299个、公交线路103条、改造公交换乘站32处。
“在渝中任何一个居民区,步行15分钟内必有换乘站点,100米内公交轨道接驳基本全覆盖。”渝中区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渝中还创新选用11座电动小巴,开通7条小巷公交线路,覆盖28个社区,串联30家医院和35所学校,年服务乘客量达200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除道路交通外,渝中还在努力探索水上出行和低空出行等新兴方式,打造“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出行体系。如今,水上已开通4条航线,低空方面正在拟定珊瑚公园低空飞行主题公园规划并加速落地推进。
另一方面,渝中区通过不断修复生态水岸,优化滨江功能,营造亲水空间,串联起一条滨江生态长廊。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选择通过滨江City Walk的方式来感受山水与城市、自然与人文的相融。
截至目前,渝中区“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已基本形成。改造提升后的山城巷、戴家巷、三层马路等步道,既保留了山城立体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又融合山、水、城、桥、船、灯等多元素,吸引着广大市民和八方游客漫步打卡,欣赏这宜居、宜业、宜游的“近悦远来”之地。
未来,渝中将聚焦完善高品质基础设施,扎实推进交通缓堵促畅攻坚,着力构建“快、干、支、微”等多层次路网,提质“轨道+公交+步行”便捷通勤换乘系统,优化山城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持续推进停车场建设,坚持“忙时统筹、闲时共享”,让市民、游客进得快、停得下、行得畅。
人民城市活力焕发,民生幸福持续加码。在渝中,人居环境品质、人民生活质量、城市服务效能正加速跃升。
古城新韵,风华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