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
渝中融媒体中心-重庆渝中客户端(首席记者 刘侃)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他们顶着缺氧为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送去健康与快乐,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他们前往新疆克拉玛依、四川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医疗帮扶,架起各民族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以真情厚植民族团结之花……他们就是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士团”)成员。
博士团组建于2000年,由来自临床学科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和特邀教授专家组成。25年来,一代代成员接力传承,以超10万公里的行程、6200余次义诊,将“医者仁心”写在祖国大地,在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实践中锤炼本领,努力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好青年。
日前,中宣部公示了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和个人名单,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获得“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荣誉称号,也是此次所有上榜集体中唯一的高校团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们25年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最好褒奖,也是对“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最有力的践行。
从实验室到偏远地区
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博士团通过查房、小讲座、手术交流、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医疗卫生服务;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团队先后在昌都市区、类乌齐县、察雅县、芒康县以及6个乡镇开展了调查研究、送医下乡、公益义诊、儿童健康宣教、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等医疗志愿服务活动,用青春的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对于博士团的每一位成员而言,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与偏远地区的志愿服务构成了他们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双重坐标。
“能够亲身参与基层医疗救治,让我感受到‘医者仁心’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去践行的使命。”对于第21届博士团成员秦磊磊而言,加入博士团是因为他想在学术研究之外,为医疗资源较为缺乏的地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交流时,秦磊磊遇到了一位来自凉山州偏远山区的老年患者,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该患者辗转六个多小时才被送到医院。来院时,患者面色苍白、血压偏低,已呈现休克表现。秦磊磊和其余博士团成员立即展开初步诊断,发现他除了髋关节骨折外,还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内科疾病,情况相当复杂。在进行快速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相关心血管支持处理后,秦磊磊及其余博士团成员同当地医生密切配合,迅速完成手术前评估并实施急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也比较理想。
秦磊磊表示,未来他也将持续关注凉山地区的患者康复情况,积极推动远程医疗、公益随访等项目,真正落实“用医术传递温暖,用行动守护健康”的理念。
在博士团里,像秦磊磊一样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把温暖和爱心传递到患者心中的成员还有很多。25年来,博士团始终坚持一体化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西迁精神”“抗疫精神”,秉持“扎根西部、服务基础、奉献社会”的服务宗旨,多次前往重庆、四川、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市自治区的偏远乡村地区开展爱心义诊、健康科普、学术讲座、疑难病例手术等志愿医疗服务。
25年来,博士团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用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彰显新时代重医大青年的奉献精神与青春风采。
从治病救人到健康扶贫
他们用爱心点亮希望之光
“当看到博士团招募通知中‘用仁心大爱和青年担当助力民族地区医疗发展’的目标,服务地点刚好是我家乡,我毫不犹豫就提交了报名申请。”来自新疆的第24届博士团成员买迪娜·艾尼,目前是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她渴望做一颗扎根基层的“种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为家乡的医疗事业播撒希望,为民族地区老百姓的健康福祉贡献青春力量。
在新疆克拉玛依参与义诊时,一位因左侧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维吾尔族阿姨来到现场,由于语言差异,她无法顺利同博士团成员进行交流。见此情形,买迪娜·艾尼立即上前充当起翻译,顺利完成问诊、查体、病情分析和治疗建议。离开前,阿姨频频点头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反复说着“重庆来的博士团真是亚克西!亚克西!你们要是能待久一点,给更多人看看病就好了!”
对于买迪娜·艾尼而言,志愿服务虽已结束,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初心会一直延续。她坚信,只要不忘初心,怀揣感恩与奉献之心,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坚守与付出,都在为“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
治病救人尽职责,健康扶贫系真情。25年来,博士团的医疗帮扶并不局限于短期医疗援助,而是更注重“造血式”志愿帮扶,助力基层医疗“强筋健骨”。他们深入基层医院开展医疗培训,带去最新的医学科研成果和诊疗经验,培训基层医护人员上千名。他们帮助搭建起一套医院与医院、专业与专业之间长期帮扶指导体系,开展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联合坐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更好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治,为民族地区、乡村地区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
从“学雷锋”到“做雷锋”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
25年来,博士团始终坚持以雷锋精神为指引,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志愿服务,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缺药品、缺设备、缺医务工作者”的医疗困境,让第21届博士团成员仇嘉文感触颇深,她反复问自己“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而一位彝族男孩的病例成为她职业转型的转折点。
男孩反复高烧咳嗽就诊,但因当地缺乏CT设备,未能及时确诊,最终病情恶化为脓胸。仇嘉文见到男孩时,他瘦弱的身体上还插着引流管,母亲含泪说:“要是早一点查出问题就好了。”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仇嘉文——在基层儿科,一把听诊器远远不够,影像医学的缺失可能意味着生命的代价。从那时起,她的心里便埋下了从儿科临床转向影像诊断的种子。如今,仇嘉文已是放射科专业住培三年级的学生,专攻儿科影像方向。
“你认为‘学雷锋标兵’意味着什么?”面对记者的问题,仇嘉文表示在参与志愿服务后,她对这5个字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她告诉记者,博士团每一个成员不仅是“学”雷锋,更在“做”雷锋——用专业知识填补基层医疗的鸿沟。“从凉山的青山绿水到放射科的电脑屏幕,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信念。”仇嘉文的脸上写满了责任与担当。
25年来,博士团每一位成员都将这份责任与担当牢牢扛在肩,从未叫过苦、喊过累。他们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他们深入100余个偏远乡镇,累计行程超10万余公里,提供义诊6200余次,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
此外,从慢性病管理到突发事件抢救,从基础的健康科普到专家讲座,团队成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居民了解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在多年的义诊过程中,他们主导、协助紧急手术、抢救患者近万人次,为50余名先心病患儿争取到重庆免费就医手术机会。他们深入福利院、养老院等场所,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和爱心义诊服务,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他们心中的“活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