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中华文明,就不能只讲文明,要讲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要讲浩如烟海的诗书文赋,要讲《只此青绿》的跨时空融合,要讲数字敦煌的文化融创……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应该怎么讲呢?诶,答案就在这五颗星星里,这不是咱们的五星红旗的五星,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它们共同塑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就以这五个特性为脉络来讲一讲中华文明。


要讲中华文明,就要讲她抚今思昔的连续性。说到连续性,不由得使我想到了2017年的一则新闻。这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夫人彭丽媛陪同特朗普夫妇参观故宫博物院时候的场景,在聊到咱们中华文化历史的时候,特朗普说到:“我认为埃及文明才是最古老的文明吧”。这个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是坚定而又自信的回应道:“的确,埃及更古老一些,但是,文化从来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就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还是原来的人,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这一番对话,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华文明起源于尚无文字记载的古史传说时代,它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从未断流,滋养着我们这片古老的大地。


要讲中华文明,就要讲她不断探索的创新性。这是一首诞生在咱重庆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近日,这段旋律出现在了大运会的欢迎宴上,在成都,习近平主席夫妇同国际贵宾共同观看了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年儿童演唱了这首民歌。除此之外,在大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还向世界展示了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浪漫。“太阳神鸟”跨越时空而至;“蜀锦”编织出梦想之路;“金沙石磬”传出三千多年前的悦耳之音;“川剧变脸”还变出了个熊猫脸。


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携手并进,不畏新挑战,敢于接受新事物,我想这便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要讲中华文明,就要讲她包罗万象的包容性。民族交融,展现多元之美。我国各民族相互吸收借鉴,交融汇聚形成了各民族共建共享的民族文化;对话世界,彰显自信之风。孔子学院海外星罗棋布、汉服唐装亮相异国他乡、国际影片轮番引进上映,皆是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交相辉映的生动缩影。


中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


要讲中华文明,就要讲她多元一体的统一性。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去到新疆考察调研。当总书记对师生、对村民、对社区居民们讲起“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当时是话音未落,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紧紧抱在一起。”


因为有着坚强统一的祖国,我们才能深入推动区域协作,让“山海情”隽永绵延;因为有着坚强统一的祖国,我们才能在大灾大疫前展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优势。


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凡是国富民强的盛世,无不出现在“大一统”的昌明时代;而民不聊生的岁月,往往伴随着分裂割据的历史背景。当前,我们更应该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断坚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要讲中华文明,就要讲她国泰民安的和平性。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从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今天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不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新征程上,只有继续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才能让科学理论更具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主体始终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