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新重庆“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中景致,让人叹为观止,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美丽家园。进入新时代,旷世名画也有了“现实篇”。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一个个村庄美丽蝶变,一片片沃野展现新姿,越来越立体的乡村图景让人们直观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乡亲们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时代新重庆的乡村蝶变。
第一卷:“宜居”留乡愁
走进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碧绿的蔬菜生长在田间地头,鸣蝉在夏日的树叶里长吟,别具一格的乡间小院交相辉映,三五结对的游客肆意享受着“诗意田园”。
二渡村地处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辖区内有渝东南农科院和涪陵榨菜集团,拥有优质青菜头选育栽培基地,被誉为“世界榨菜第一村”。这样一个产业兴、百姓富的村子,曾经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改变则始于2018年。当年底,二渡村“两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通过了《二渡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比办法》,采取评比、奖惩、曝光等系列措施,逐渐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文明意识、绿色发展意识。
近年来,二渡村以包片包组方式,全力打造美丽乡村。通过绿化美化居民大院和道路沿线、改建沿线农户畜禽棚舍、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善。全村自来水入户、农网改造、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卫生、养老、休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如今的二渡山美水美人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二渡已成为现实。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是基础,也就是说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能就地过上现代生活。一方面要有优良的环境。既要有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为支撑的“软环境”,也要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宜居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有优质的服务。让村民充分到享受优质便捷的教育、医疗、住房服务,充分享受农业农村现代化所带来的“红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能把农村落下、不能让农民掉队。
第二卷:“宜业”汇人气
位于武隆区的荆竹村曾是一个无人问津的深山小村,但却在2022年底入选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蝶变与殊荣从何而来?我们且看荆竹村的“前世今生”。
荆竹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块破碎、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当地村民只能种土豆、玉米、红薯,几乎“户户都贫困,家家无余粮”。为了寻求生计,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荆竹村成为了典型的“空心村”。
然而,当地珍藏着原始美丽的自然风光——森林、草场、天坑、峡谷,四季风景变幻、美好生生不息。2012年,荆竹村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逐步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按照“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思路,荆竹村引进新型田园艺术农业,开办农家乐、采摘园,开展研学教育、非遗体验……一二三产业“+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现在的荆竹村不再是“空心村”,50%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业是保障。一方面要严守产业底线。严守耕地红线,杜绝耕地抛荒,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立足农村实际、结合村民意愿,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乡村有了产业,农民才能有更多机会实现就地就业,增收致富、改善生活才有重要保障。
第三卷:“和美”聚人心
青瓦屋顶、彩绘上墙,小溪潺潺、风车悠转……走进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一种传统与现代、民俗与艺术的“碰撞感”扑面而来。从昔日房屋破旧、人烟稀少到如今和美乡村,东升村改变的核心在于“以文化人、以和致美”。
柳荫镇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东升村在征求各方意见并科学论证后,决定在构建整洁宜居的乡村环境基础上,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示范点”建设,设立社会治安、公益美德、乡村建设、村民自我发展等71个积分项目内容,激励村民建设和美乡村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农、旅、艺、学”融合发展之路——曾经的柳荫粮仓转变为百年乡建文化、水渠文化、中小学美育成果展示馆,新开发的乡村电影院、书屋、大舞台等公共空间,成了当地村民的“精神粮仓”。靠着乡村文化和艺术感的奇妙融合,东升村成功“破圈”,成为了休闲娱乐的流量“长红地”。通过打造和美乡村,村民们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村民回流现象也越发明显。
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因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是关键,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
说了这么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底长啥样呢?简单来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乡村,是公共服务普惠可及的乡村,是广大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是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巴渝大地的乡村振兴主战场正迸发着勃勃生机,一个个产业更强、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新乡村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谢谢大家,我的宣讲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