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的涪陵城,大家见过吗?在大家都还在睡梦中时,数十名志愿者,便出现在了一家餐馆内。他们不是去吃饭,而是围着锅边转,煮米饭、点豆花、蒸烧白……然后分餐、装盒、打包,天还未亮,一袋袋食盒便被拎上了送餐车,分赴城区各处,将热腾腾的早餐送到环卫工人手中,传递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参与涪陵区“一碗豆花饭·温暖一座城”文明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环卫工人致敬。截至目前,已免费提供爱心餐20000余份,累计受益对象2.08万人次。


在涪陵,像志愿者和环卫工人之间的温暖互动,持续开展的“爱心长跑”,只是文明风景中的一个片段。今年以来,涪陵坚持需求导向,征集梳理出空巢老人缺少陪伴、农忙时节缺乏劳动力等7大类100多项群众性需求,有计划地安排志愿者上门持续开展“下班奉献一小时”“一万名志愿者助农收砍青菜头”等一场场根植于百姓生活的文明实践惠民利民活动,传递涪陵温度,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涪陵打造的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3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972个文明实践团队、161046名志愿者……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把实实在在的民生服务送到百姓身边。通过社区治理、爱心帮扶、环境保护等一件件为民实事、小事,为的不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吗?


众所周知,文明,是人民群众最“真”的幸福感,也是一座城市最“硬”的软实力。街道干净整洁、鲜花绿植相伴、车辆礼让斑马线、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红马甲”文明劝导……如今,走在涪陵的大街小巷,风景处处见、文明处处有。涪陵区从20169月开始全力做足“文明城区建设”的功课,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素质为目标,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吹响了创文集结号。美化环境、平安建设、公益助残、文化惠民等方面加大投入,文明养宠、文明用餐、文明旅游等各类活动常态化开展……创文明城,不仅创出了城市新面貌,更创出了文明新风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直以来,涪陵着眼于群众切身利益,做到哪里有群众的“呼声”,文明城区建设就有“回声”。增设停车位、专项整治环境卫生或安全隐患、升级“劳动者港湾”……这些身边细节有效解决民生之需,带给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所以,只有“置身”群众之中,才能“置顶”人民幸福。目前,涪陵已连续3年保持“全国文明城区”殊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涪陵区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文明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真正做到涵养文明乡风、厚植文明沃土。


在涪陵,城市文明与乡风文明交相辉映、山鸣谷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江北街道的二渡村,那里一幢幢整洁的房屋,一片片绿油油的青菜地,一排排精致的花卉……谁能想到,这是以前那个垃圾乱扔、柴草乱堆、“脏乱差”的二渡村。这里有如此大的转变,离不开文明实践积分制这个“小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村民们通过参加垃圾分类、环境卫生整治、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等方式参加评比获得积分,然后到积分超市用积分换取所需商品。二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积分超市负责人说,“积分兑物品的新尝试不仅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还探索出了一条乡风文明的新路子,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真正让‘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二渡村的改变是涪陵区众多村社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涪陵区创新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的乡村治理模式,目前已建立积分超市400余家。文明实践积分制实施以来,村里说脏话、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少了,主动捡垃圾、互相帮助、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现象多了,矛盾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村民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对重庆的发展寄予厚望,为我们做好精神文明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始终坚持为民、靠民、利民、惠民导向,熔铸精神力量、赢取精神主动、缔造精神文明,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文明新风润泽涪陵,真正实现民生无小事、事事暖民心。


文/王雪宇(文明建设事务中心)

编辑 彭凯

责编 孔祥忠

终审 吴俞兵